返回第二百五十三章:太白千户所(三)(1 / 2)陈健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陈远宏看了着老头,突然起了捉弄之心。

他促狭问道:“老爷子,您觉得要想富,先修路,少,咳咳。

妈蛋,差点把后两句也蹦出来了,赶紧憋回去,您觉有道理吗?”

“很有道理。”老头点点头。

“那您觉得我这个路该怎么修?老头瞥了陈远宏一眼,“考我,呵呵!”

“小子,让老夫给你上一课吧,免费。”老头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让陈远宏听得双眼直n。

原始的道路是由人践踏而形成的小径,发展到周朝,开始领先全球,奠定了后世各国修路的标准。

诗经小雅记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说明当时道路坚实平坦如磨石,线形如箭一样直。

对道路的规划、标准、管理、养护、绿化以及沿线的服务性设施方面,也有所创建。

首先把道路分为市区和郊区,前者称为“国中”,后者称为“鄙野”,分别由名为“匠人”和“遂人”的官吏管理。

可以说是现代城市道路和公路划分的先河。

城市道路的规划,分为“经、纬、环、野”四种,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都城中有九经九纬,成棋盘形,围城为环,出城为野。

规定有不同的宽度,其单位是轨,每轨宽周尺,每周尺约合02米,经涂、纬涂宽九轨,环涂宽七轨,野涂宽五轨。

郊外道路分为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并根据其功能规定不同的宽度,有如现代的技术标准。

在路政管理上,朝庭设有“司空”掌管土木建筑及道路,而且规定“司空视涂”,按期视察,及时维护。

如“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并“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是以后养路、绿化和标志的萌芽。

而且“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

五十里有市,市名侯馆,侯馆有积”其道路服务性设施的齐备程度,可想而知。

以上情况,足见中国周朝的道路,已臻相当完善的程度。

战国时期,车战频仍,交往繁忙,道路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甚至一国道路的好坏,为其兴亡的征兆。

国语载有东周单子经过陈国时,看见道路失修,河川无桥梁,旅舍无人管理,预言其国必亡,后来果然应验。

当时在山势险峻之处凿石成孔,插木为梁,上铺木板,旁置栏杆,称为栈道,是中国古代道路建设的一大特色。

秦朝修筑的驰道一直沿用到后世,历经2000多年时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开始修建以首都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的驰道。

据汉书贾山传“为驰道于天下,东穷齐、燕,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史记记载了秦始皇于公前220年至公元前210年的11年间。

曾巡视全国,东至山东,东北至河北海滨,南至湖南,东南至浙江,西至甘肃,北至内蒙古,大部分是乘车,足见其路范围之广。

道路路基土壤采用金属椎夯实,以增加其密实度路旁种以四季常绿的青松,定线的原则是尽量取直。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使蒙恬由咸阳修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公里,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修通。

“堑山堙谷”逢山劈石,遇谷填高,其工程之巨,时间之短,可称奇迹,今陕西省富县境内尚依稀可见其路形

。除了驰道、直道而外,还在西南山区修筑了“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等地区修筑了所谓“新道”。

这些不同等级、各有特征的道路,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的道路。

秦始皇还统一了车轨距的宽度宽6秦尺,折合13米,使车辆制造和道路建设有了法度。除修筑城外的道路外,对于城市道路的建设也有突出之处。

如在阿房宫的建筑中,采用高架道的形式筑成“阁道”,自殿下直抵南面的终南山,形成“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壮观。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在邮驿与管理制度上,更加完善。

驿站按其大分为邮、亭、驿、传四类,大致上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或传,约一天的路程。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时全国共有亭29635个,如是则估计当时共有干道近15万公里。

沟通欧亚大陆的世界著名的丝绸之路,在公元前1世纪起已经形成商业之途,并将中国的丝绸穿逾沙漠,输送到欧洲而得名。

但主要是在公元前13到前115年,由西汉王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远抵大夏国即今阿富汗北部而载之于史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