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鼓风,使炉内温度不断升高,当炉温升到1300左右的时候,斜搁在炉口内的生铁的一端开始熔化,开始不断地滴铁水。
這时,炼钢工人便用大铁钳钳住生铁在炉外的一端,左右移动,使铁水均匀地淋到熟铁上,同时,不停地翻动熟铁,使熟铁各部分都能均匀地吸收铁水。
淋完两次后,便把熟铁夹到铁砧上锻打,去除杂质,就得到了需要的钢坯,俗称钢团,你叫苏刚,是灌钢的升级版。
陈远红仔细的观察着,院中这口冶金炉,这应该就是后世所说的坩埚炉了,炉子跟前还有一口鼓风机,他仔细的看了一下,发现这鼓风机还是活塞式鼓风机,结构功能与近代鼓风设备基本一致。
这个就牛逼了,自己本来还想装装逼的,结果被现实打脸了。
一般民间的炼铁炉有多大!李汉生笑呵呵的说道,比官府的大,我们一般把它叫做大肚子炉,通过李汉生的介绍,这应该就是竖炉了,
通过他的介绍,陈远宏才知道这种炉子叫瓶炉,体形比官炉大,通常情况一日夜可出铁三千六百斤,最高可日产生铁六千余斤。
通过李汉生的介绍,陈远宏发现,后世的钢铁技术,其实是和中国古代炒钢技术是一脉相承的。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这项技术确实和后世有传承关系,近代的时候,西方人请中国师傅传授冶铁技术。
所谓的贝氏转炉、平炉,就是在中国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来的,跟欧洲原本的冶铁脉络并无关系一四五年美国企业家凯利请了四位中国冶金专家到肯塔基州城,传授炼钢技术。
一五二年扩散到英国,使钢铁专家贝赛麦于一五六年,在转炉中直接由生铁脱碳成钢,对欧洲生产大批量钢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十九世纪中期法国人马丁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发明的平炉炼钢法西门子马丁法就是以中国早期的设备和原理为基础发明出来的。
这是由于中国人传入了炼制生铁,和由生铁炼钢的技术,是欧洲钢铁工业发展的关键,如果没有钢铁,就没有欧洲的工业化大革命。
现代钢铁工业的基础就是高炉、平炉、转炉,高炉直接是中国古代发明的,平炉、转炉也脱胎于炒钢法,至于早期作为优质炮钢的克虏伯坩埚钢直接就是照搬炒钢法。
再加上,早期传到欧洲的天工开物,这本书被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直接推动了欧洲工农业革命,没有这几样东西,就没有工业革命,也没有现代工业文明,所以说句不算过分的话,工业革命的大门是中国人打开了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才是欧洲人的功劳。
,陈敏红,觉得今天所行不虚,收获良多,一个庞大的计划在他心里慢慢的成形,他对李汉生说道:“我隔段时间,准备组建一个钢铁行会,到时候我让刘佳通知你,到时候会有一个大惊喜给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