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奴仆蚁民之患,陛下何必放在心上,只要派一员大将前去,必可将这些蚁贼尽数平定。”工部尚书也开口道。
“陛下无需多虑,江南向来是我大周文风盎然之地,精忠报国的才子志士数不胜数。
面对这些乱民必然会纷纷为国出力,朝廷大军一到,平定动乱指日可待。”
朝廷礼部侍郎,当世大儒郑经说道。
江南确实是求学之风颇深,儒学传播甚广。每年朝廷取士做官,各种经筵考试,都是江南地带占据大头。
也因此,江南最多的还是一些自诩为世家门阀的士族,甚至现在隐隐约约还有江南士族抱团结社的现象,力量不可小觑。
“哼!”
听到这话,楚宣就气不打一处来:“爱卿口中的那些世家大族,恰恰是造成此次大乱的缘由!”
“江南民乱,必要大兵前去雷霆镇压方可。”
“但其根本缘由,却只是百姓和奴仆不堪当地压迫而已,与蒙兀人那种外患不同,参与其中的百姓皆是我大周之人,不能单纯只靠杀戮。
不然,既会造成更强烈的抵抗反抗,也会给我大周的国力带来损伤。”
“江南,不可成为饱受战乱之地。”
楚宣对于江南很看重,毕竟是大周最富饶之地,不能因为这次民变,就放任大军对江南之地百姓屠杀,造成当地萧条。
百姓,也是国力的一部分。
“皇爷圣心仁慈,感天动地。”
一直没说话的魏忠贤直接跪倒在地,沉痛哭泣:“可惜那些百姓不知道陛下对其有多关心在意,每日批复朝政劳累到深夜,奴婢看了都心疼!
想来都是地方上那些官员贪赃枉法,不尽忠尽职,逼反了这些百姓!着实可恨!”说到这,魏忠贤尖锐的声音带上了一丝杀气。
“但是皇爷口含天宪,手握乾坤,大周万万不能皇爷您的把控啊。”
“奴婢虽是残缺之身,但拼了这残躯不要,也愿替皇爷前去平定民变,率领东厂上下为皇爷前往江南整治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让那些百姓知道皇爷的仁心,一切都是当地官员士族的错。”
魏忠贤的表现很浮夸,让周围诸多百官面露不屑。
只是听到东厂想要前去江南,百官隐隐都有忌惮的神色。
“陛下,相比东厂,锦衣卫更擅长此事,也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张奉贤立刻也表明自己态度,和魏忠贤针锋相对。
“陛下,末将愿带兵前去平乱!”
“末将愿立下军令状,一月之内势必平定江南民变!”
几个武将也纷纷表现忠心,大声说道。
“你们的忠心,朕知晓了。”楚宣不予置否。
他这次决定亲自领军亲征,可不仅仅是要平定一个民乱而已。
树立军中威望、锻炼士卒战力、乃至顺便巡视江南整顿地方也不是不可。
“朕已然决定,亲征!不必多言!”
“这次便从现有军队士卒中选拔十万精兵强将,组成征讨大军。”
“朕之后也会一直住在这大营之内。”
接着,楚宣让王承忠宣读了旨意。
许多朝廷百官直到这个时候才知道,皇帝又折腾出了幺蛾子。
要建立什么大周的军事中心。
还有什么盖世.太保,龙窟。
皇帝以后还不会长住在帝宫之中,反而住在军营的龙窟之内。
这意思这态度,已经很明显了。
稳稳的就是皇帝马上就要开始穷兵赎武,开始大举暴兵,而且还要大幅度提高武夫武将的地位。
这可是朝廷内许多文官的大忌。
为什么历来文官和世家大族们总是尽量避免打仗,甚至极力打压武将地位呢?
还不是因为一旦打仗,整个国家的运转和资源都会向军事和战争倾斜。
而文官们对这些并不擅长,天然处于劣势。
打压武将也是为了防止武将掌权,毕竟武将的立身之本还是战功,一旦掌权他们必定是会想要通过战争来为自己争取战功。
不过现在大周朝堂上的文官却表现很平静,即便刚刚一力劝阻楚宣亲征的几位文官大臣,此刻也没有开口和楚宣硬顶。
只是私下不经意间,几个大臣眼神相碰,意味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