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五号,中秋佳节倏至。
中秋又称月夕、仲秋节、八月节,最早的中秋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达到巅峰,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歌颂中秋佳节的名篇有很多,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过:“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当然最出名的莫过于北宋时期,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宋词流传至今,依旧经久不息。
到唐代,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传说唐玄宗梦游月桂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及至明清两朝,更是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京都岁华记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烧香肃拜,旦而焚之。”
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平海小城的秋意也渐渐浓郁起来,秋蝉也在林间使劲叫着,月亮也饱满了起来。
中国大部分城市里面节日气氛显然是没有农村里浓郁,但过节的时候人情往来还是少不了,走家串户送月饼送桂花蜜,总得来说还是洋溢在节日里。
中秋的缘故,全校放假,连浮老师都回城市里过节和一家人团聚了。
大病初愈的方宁也被爷爷从庄上的卫生院接回来,过节了,一直待在医院不是很好。
整片山林浸染在枫叶红透的秋意之中,池塘锦鲤随着水面波纹起伏游曳,木质的凉亭又要换新的铺盖,稻草篱笆将整个老宅围绕起来,门扉映衬着几株瘦鹤的梅树,繁杂的草间也洒落了几个蓝色瓷瓶、竹篓等小物件,秋季的花草在凉亭和鹅卵石小道里错落有致盛开。
方宁穿着一身白衣立身其中,苍白的脸颊沾了点红润,眸子也明亮了起来。
这模样倒有翩翩少年的姿态。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大病初愈后的方宁身体大不如之前健康,在加上屁股的伤口刚愈合没多久,所以平时也顶多只能够散步,想要跑步锻炼身体是不成的,于是坚持了几个月的晨练跑步也被迫耽搁了。
方宁坚持小跑了没几圈,身体就有些疲劳,气喘吁吁的厉害,而且屁股也隐隐作痛,只得找了凉亭休息一会儿。
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旦停下来就会不愿意前行。之所以能坚持下去,大概是因为有为之拼搏的目标或是某个人吧。
方宁又想到了和他同行的浮一白,想到她那轻快的步伐,明亮的眸,微微扬起的柔唇,心里就忍不住莫名的悸动起来。
喜欢一个人,始于荷尔蒙,止于多巴胺。这话看来也是没错的。
只是他对那个从生活里一闪而过的女孩还谈不上喜欢,只是一种淡淡的好感,更多的是惊艳于她的美,以及那种钟灵毓秀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