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赵铭在王府吃过早饭后,便在护卫的带领下,前往位于玄武湖畔的南京帝国大学。
自赵铭主政以来,便在南京开设了多所大学,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帝国陆大,帝国政大,还帝国大学,本来还有一座帝国海军大学,不过前不久已经迁往福建厦门。
现在明朝的水师官兵,主要出自东南沿海,其中福建人又占据大半。
赵铭虽曾想过改变这种局面,不过福建一带有先天优势,山多地少,人多地少,为了讨生活,百姓大多有出海经验,所以就是比其他地区,更有优势一些。
现在留在南京的三所大学,陆大自然是为朝廷培养陆军军官,还有与工部一起,研究和改进新式兵器,保证明朝在军械,处于领先的地位。
政大则是朝廷对通过科技考试的进士进行再次培养,教授一些行政经验,还有各种知识,将他们变成合格的帝国官员。
帝国大学,则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教授的东西既有儒家经典,中国传统的杂学,也有西学东渐带来的一些西方科学。
在这三所大学中,赵铭自领了陆大和政大的校长,不过赵铭最看重的,其实是帝国大学。
陆大和政大只能让明朝强大一时,要想让明朝重新伟大,希望其实在帝国大学。
中国的文化教育,重视育人,核心是教做人,把人塑造成为一个君子,比较重视内在,但缺少对外部世界和实物的求知**。
虽说这种求知**,中国也有,几千年前,屈原在《问天》中,就表露出了,对于宇宙的好奇。
明朝时,也有万户飞天,用火箭把自己炸死,这么一件令人惊叹的事情。
但整体而言,在儒家文化中,还是缺少对外部事物探知的兴趣。
赵铭对帝国大学的期望,就是改变这一现象,吸收外来的文化和科学,实现文化交流,促进大明的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增加人们探索实物本质的兴趣。
只有提起人们探索,还有追求本质的**,给文化注入新的基因,才能保持中国文化的长盛不衰。
帝国大学位于玄武湖外,紫金山西北方向,占地一千余亩,规模超过了赵铭的摄政王府邸。
这时,赵铭一行人,在侍卫的护卫下,来到帝国大学的校门外,祭酒陈于阶已经领着几人等候。
相比于清朝,明朝的士大夫,更能够接受和学习外来的文化,将对中国有用的东西,吸收进入中国文化之中。
从万历朝开始,明朝在没有被西方人击败过的情况下,就开始接触西方的东西,并开启了一波西学东渐的浪潮。
不过,如今几十年过去,曾经那批接受和翻译西方书籍,致力于研究西学,将西学与杂学融合的老一代士大夫,如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等人已经去世。
当年那批进入中国的传教士,也已经死的死,走的走,人物多数凋零。
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在战乱中中断多年,赵铭等于是要重新开启这股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