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介绍身份之后,王全斌就开始说起了进军的事情。
大致的军路安排早在开封的时候就已经定好了的,但是真正到了开战的时候,自然是要让王全斌自己决断的。
主位上的王全斌开口道:
“我等从北路进军的话,一路上都是些险关山道,雨雪交加之下甚是危险,所以需要有人提前出发,探明情况,为大军开路。”
原本赵德昭还以为大家对于先锋军的位置会避之唯恐不及。所谓枪打出头鸟,作为先锋军是最早和敌人进行接触的,要做的事情也多,打探情报、扫清道路等等,可以说是最累最苦最难三个都摊上了。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军帐里的各位将领都表现得十分踊跃。
“王将军,我等愿为先锋,为大军前头开路。”
“王将军,此事交予我等,必不负将军所托。”
......
一时间,大帐里的诸位将领们都争先恐后的开始抢夺起了这个先锋的职务。
怎么看起来这件事似乎是个香饽饽,每个人都抢着要的样子?
仔细思考之后,赵德昭才明白了。先锋军虽然做的是最累最苦的事,但同样的功劳也是最大的,而且以现在军队的尿性,到了一个地方肯定要劫掠一番的,越是前头的能抢到的就越多。
也无怪乎这一帮子将领都挤破头的想要拿下这个位置了。
赵德昭没去凑这个热闹,自己人知道自家事,就他手底下那些新兵,做做扫尾还行,拉出去打头阵的话那就是丢人现眼了。
旁边的李继隆也是一样乖乖的坐在原位。他很清楚自己这次为什么能坐在这里,论行军打仗他还差这些人一大截,就算是论武力自己也比不过身边的二皇子。
还不如就按照出发前父亲来信叮嘱的那样,安安稳稳的听从上级安排,混个资历就可以了。
经过了一番比资历、拼拳头的激烈角逐之后,禁军马军都指挥使史延德最终力压群雄,拿下了先锋官的职务,从王全斌手里接过了调兵的虎符。
最大的一块肉被分走之后,接下来王全斌又开始对后续的排军布阵进行安排。谁为中军,谁为后备等等,诸多职务都开始详细分派到个人手中,连李继隆都分到了一个侧翼的位置。
至于赵德昭早早就被安排到了押运粮草的后勤队伍里面,不但没什么具体的作战任务,甚至就连前期都不需要踏足蜀国境内。
可以说是完全不准备让自己参战的意思。
听完王全斌的安排,不少将领们也露出了果然如此的神色,看向赵德昭的目光也越发的微妙起来。
主位上的王全斌也是有些忐忑,把赵德昭安排在这个位置可是赵匡胤的意思,当初在开封的时候赵德昭答应的挺好,可千万不要在这里变卦。
赵德昭对此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见,他原本就是打算先来混一趟资历的。有仗打也行,没仗打也可,这次就当是跟在他们后面观摩学习了。
就他知道的那点历史知识里,北宋的大仗可是一直打到了澶渊之盟的签订才算勉强平息而已,离现在还不知道有几十年呢。
就算有自己这个不确定因素在,但是以自己现在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干扰大势,所以保守估计都有十多年的仗打。
既然如此,又何必急于一时。反正自己现在军权到了手,后面还愁没有自己表现的机会?
领命之后,各军将领们也就起身准备回去安排事务准备开战去了,赵德昭和李继隆打了个招呼便离开了中军大帐,策马回营了。
待赵德昭离开之后,几名地方将领互相换了个眼神,迟滞了一下步伐。等到其他人都离开之后,他们才回到了王全斌身边。
其中一人开口问道:
“王帅,官家是什么意思?准备让二皇子德昭插手军权?”
王全斌看了看开口的高彦晖,说道:
“此事并非官家安排,确实系二皇子在武试上表现卓越,故而官家才信守承诺,令其独掌一军罢了。”
几名将领脸上却都是不太相信,他们这些人镇守地方,并没有参加之前的中秋宴会,所以也没有亲眼见过赵德昭出手。在他们看来,赵德昭分明就是借着身份来蹭功劳的,不然为什么只派了个押运粮草的任务。
王全斌一眼就能看出这些人的想法,摇头道:
“你们难道以为我刚才说二皇子身手了得是在奉承他吗?你去问问当日见过的人就知道,别看二皇子年轻的很,真要动起手来,你们怕是都讨不到好处的。”
听到这话语里认真的语气,高彦晖几人互相都是有些惊讶。
有人问道:
“既然二皇子功夫了得,为何又不让他到中军参战,而是放在后军押运粮草?”
“此乃官家的安排,而且二皇子手下的兵卒都是一两个月前刚招募的新兵,如何能担当重任?”
高彦晖几人又是一惊,这个二皇子带着一批刚招募的新兵就敢千里跋涉来参战,这番勇气就远胜常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