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过后,徐本善便向傅剑秋和徐重光道:“昔年孙禄堂曾经上过武当山,求取吐纳法之法,那是光绪十一年,那一年我与他皆是二十五岁,但我当时在NY玄妙观受三坛大戒,是我师父接见他的。”
徐本善是在光绪十五年才成为新一任武当全山道总的,他制定教规,率道众亲自恳荒种田,自给自养,而不是像其他的某些门派。
“我师父对他说的话,现在我说给你,也是一样的。景林他们想要反推内功心法,我成就内家之道的经验,对你们想来也有一定帮助。”
徐本善将目光锁定在傅剑秋身上,淡淡道:“论武术,拳脚,能够练到合山这一步,纵然不是天下一等第一的好手,也可算是二等第一的好手了。
可是你们这些人,却常常有一个大毛病,这毛病你们自己或许有人知道,或许是不知道的,将来身体,说不得就会坏在那毛病上头,由外转内之道路,也自此而断。”
徐重光和傅剑秋都问道:“什么毛病?”
徐本善道:“你们的毛病,就在你们的武艺,成就得太快了,过去做内家功夫的人,常以“铁柜盛玻璃”的譬喻,形容挖苦做外家的。
这譬喻的用意,就是说做外家功夫的人,从皮肉筋骨上用功,脏腑是不过问的。
纵然练到了绝顶,也不过将皮肉练得和铁柜一样,而五脏六腑如玻璃一般脆弱,有时和人相打起来,皮肤虽能保得不破,脏腑受伤是免不了的。
外面成功得太快,内部却相差太远,若是双臂之力有数百上千斤的外家高手,他的内部恐怕还不够四百斤,余下的六、七百斤气力,你看要拿什么东西去承受?这岂不是大毛病吗?”
徐重光心中思索道:师祖难道是想要说内练脏腑吗?
逝去的武林里,尚云祥跟李仲轩解释虎豹雷音,就是骨骼筋肉都已爽利坚实,此时功夫要向身内走,就是要沁进五脏六腑。但这一步很难,就要用发生来接应一下,声音由内向外,劲力由外向内,里应外合一下,功夫方能成就。
后来神机写龙蛇的时候,也是引用了逝去的武林里的虎豹雷音,但是把练内脏变成了练髓。
后来写阳神人仙武道的时候,就变成先练皮肉筋骨,在之后,把功夫往脏腑里练,成就先天武师,内脏才是骨髓了。
而主世界的锻体境也只是在锻炼骨骼筋肉,没有向内部的脏腑中走。
这是因为养气锻体之后,便要通经脉,而每一处经脉都关联人体内部的各个部位,一旦贯通,自然就能强化脏腑,虽然是不同的道路,但到底也还是殊途同归。
徐本善接着道:“只专注于皮肉筋骨的人,难免要身体上要出现毛病来的,若是不和人动手那便还好,一旦遭遇劲敌,两人生死搏斗,就算胜了,那也是要吃亏的。
他所吃的亏,并不仅仅只是敌人的,还有他自己的,两种亏加在一起,身体不出问题才怪,合山,教礼,你们能明白了么?”
两人摇了摇头,徐本善便对他们示范着挥出一拳:“你看,假使我对你挥出一拳,这拳譬如有一千斤的重力,打在你身上,你就是只挨打不还手,可是这一千斤的力量打出去,反震回来的力量也是有一千斤的。
假如我的身体能够承受一千斤的反震力,这一千斤力便完全着落在敌人身上,自己不会受伤。
若是内部功夫未做成,手上打出去有一千多斤,敌人固然受不起,自己内部却也承受不住,而且与人交手,敌人的力量你也要受。
如此与人交手越多,所受到的反震之力也越大,累积至相当程度便自然形成“内伤”,卒自不可收拾之局。”
徐重光拍掌道:“师祖,我明白了,并且得了一个极恰当的譬喻,可以证明师祖所说的,完全不错。”
徐本善笑问道:“什么恰当的譬喻?”
“就像那海上的军舰,多少吨数的军舰,只能安设多少口径的炮,如若是船小炮大,一炮轰出去,还没打着敌人的船,自己的船反而已经被震坏了,这这岂不是一个极为恰当的譬喻吗?”
徐本善连点头赞同,而傅剑秋则思索着说道:“但是真正的内功心法已经被付之一炬,就算知道有此害处,却也没有办法了。
而且我们这些有志于恢复内功之人,曾经共同讨论过彼此气感的情况,发现当世的所有高手,最多也就有过一两次气感涌动的感受,而且无一例外,大家一旦想要去寻找这气感,这气感却又好似大海捞针,根本感受不到了。”
徐本善摇头道:“其实一个人倘若有过气感涌动的感受,便说明他已经精力充足,自动化生出一丝内气落于丹田。
但丹田古人称为气海穴,你生出的那一丝内气落在丹田中,就如同一滴水落在大海中,又怎么可能感觉得到了?
所以即便化生内气后,人还是不会有什么变化,也找不到那一丝内气,只有当情绪激荡不能自主的时候,才会气感喷涌,令原本打出去的那一拳威力远超平常。”
就如同地下的泉水,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一旦受了刺激喷涌而出冒到地面上,过后又恢复到地下,这个刺激就是情绪激荡不能自主的时候。
徐本善道:“若是在过去内功心法尚存在的时候,你体内有了一丝气感,就可以催动内功心法,将五谷杂粮的精气转化为人体自身的内气,这五谷杂粮的精气道家称其为后TS谷之精,这一个步骤则称为炼谷化精。”
“通过不断的炼谷化精,温养、壮大那一丝内气,当内气从一滴水变为一股涓涓细流的时候,就可以时时刻刻感觉到气的存在。
这时意念一动,气就跟着动,称作气随意走,拳到气到。”
傅剑秋奇道:“然而内功心法既然已经失传,炼谷化精已然不可能,那么师父又是如何成就内家之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