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愿在邕州住了些时日后,眼看着城中的许多地方都已修葺一新,此时他坐在庭院中的一把椅子上,看着挂在树上笼子里的鹦鹉。
而秦宣也就在一旁看着刘愿,稍后他对着刘愿道:“刘大人,我们何时返京啊?”
刘愿一听,便从椅子上站起来,对着秦宣回道:“如今叛乱虽平,可侬智高却逍遥法外,还没有将其抓捕。”
接着秦宣又道:“余靖大人与狄将军都做了些措施,侬智高再也翻不了身了。”
话是如此,可刘愿此时还是对侬智高逃遁不见一事耿耿于怀。
于是刘愿对着秦宣又道:“我觉得侬智高可能去了大理国,毕竟那里相对人种混杂,侬智高去了那里暂时是安全的。”
接着秦宣疑问道:“大理如今的执政者是段氏家族,虽与大宋是友邦,可我们也不能直接去那里拿人,而且刘都尉的这番话仅仅是猜测罢了。”
当两人正说时,狄青从府衙外面走了进来,刘愿看到狄青面色喜悦,便知是何事了。
而后狄青走过来对着刘愿二人道:“官家发来了旨意,大赏此战有功将士,而且即刻让我与刘都尉等人返京复命。”
狄青说罢,刘愿便接过圣旨细细地看了起来,上面亦擢拔狄青为枢密副使。
接着刘愿立即对着狄青拱手道:“在下见过狄副使。”
狄青便笑着回道:“陛下虽擢拔我为枢密副使,可你这声叫的有些早了吧。”
其实狄青觉得自己还没有真正赴任,而且官家的旨意说改就能改。
而后狄青对着刘愿又问道:“那刘都尉不妨与我一起回京面圣吧。”
刘愿此时还是有些踌躇,接着他道:“那些死伤的将士们,狄将军是如何处置的?”
“当然是上报朝廷,请官家决断进而厚抚其家人。”
此时刘愿却有叹息道:“可惜了这些兄弟们,他们的遗体只能留在这里了。”
狄青又拍了拍刘愿的肩膀,并且道:“刘都尉不必为这些士卒的归属而犯愁,青山处处埋忠骨,想必那些阵亡的士卒也能欣然接受。”
接着刘愿也不再说什么了,之后他点了点头,对着狄青道:“好吧,我随狄将军回京。”
于是狄青与刘愿在邕州城中将战乱后无家可归的流民大致安抚好,便带着十几万将士准备北上启程。
大军在城外集合马完毕后,此时狄青正准备下令出发,远处一驾马车驶到了近前,狄青看到后,便策马趋前。
此时余靖从马车中下来,对着狄青道:“下官恭祝狄将军升任枢密副使。”
狄青听后,只是道:“余大人过谦了,此次官家也要封赏你了,只不过没有细说罢了。余大人在平叛中的功劳也是有目共睹的,这点余大人得承认吧。”
两人又是相视而笑,而后余靖将狄青拉到一边,对着其又道:“狄将军此战功劳卓著,可是你也别忘了,朝中还有许多的言官都在注视着你,你也要谨慎行事啊。”
余靖说罢,狄青只是点了点头,其实余靖所言也是有道理的,那些言官在朝中必然会将狄青一路的做事行为都细细考究一番。
哪怕狄青只有一点过失,那些言官都会揭示于众。
其实这就是大宋立国以来一直都有的朋党之争。
而后余靖看到狄青也明白了,便对着狄青道:“狄将军,可以出发了。”
接着余靖目送着狄青等人离开了城门外。
而后听了余靖的话后,一路上狄青却有些顾虑了。
不过狄青作为一个正直的武将,是不怕那些言官的流言的。
虽然前期他没有能将侬智高剿灭,耗尽了大批的军粮,可最后还是将侬智高给剿灭了,这也算是不负圣望。
接着刘愿也看到狄青略有忧虑,于是他对着其道:“狄将军还是在思虑刚才余大人的话吧?在下觉得狄将军不必担心那些御史言官,因为狄将军身正不怕影子斜,即使有人污蔑,我会和狄将军站在一起的。”
狄青听后,对刘愿表示十分的感激。
而后大军返京的消息也传到了汴京城中,此时许多的大臣们都对狄青的这次战绩产生了许多的看法。
而此时官家也在等着狄青等人入京面圣,等到狄青一旦入城,官家便会亲自出宫,迎接狄青大军凯旋。
而且此消息一旦传至民间,也会有许多百姓自发到街衢上迎接,毕竟狄青出征也是为当地广南西路的百姓一战。
接着狄青大军在经过数日的行军后,终于大军已经到达了河南的境地。
朝廷已经派出了一些骑卒在汴京之外几百里的要道上等着狄青所部的大军。
此时狄青等人快马加鞭又跨越了几个山头后,才进入了一个广袤的平原。
此时狄青对着刘愿道:“刘都尉应该知道,这里可是汴水滋养的大地,南方的漕粮许多都要从水路经过这里。”
刘愿听闻过这点,不过他稍后对着狄青又道:“狄将军,开封府这里是中原腹心之地,而且也是四战之地,我朝定都于此局势微妙。”
刘愿对于地理定位,他还是比较清楚的。
大宋王朝定都于此,就时刻有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进而要光耀中华。
可刘愿知道这只是个决心,太祖太宗时期,猛将如云也未能将燕云十六州收复,而如今已经到了仁宗时期,再想北伐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接着大军又行进了一会儿后,在前面遇到了朝廷派出来接应的人,刘愿与狄青看到后,刘愿先策马向着那里驶去。
他赶到前面对着前来的缇骑们道:“臣刘愿与狄将军顺利凯旋。”
接着缇骑们也道:“我等正是官家派来接应诸位将军们的。”
而后缇骑们在前面带头指引着狄青大军行进,而后直到狄青又看到了汴京城。
此时的他正是激动不已,而后刘愿对着秦宣道:“秦兄弟,我们终于又回来了,可谓是在异地经数月之久,终于又能看到汴京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