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3章 训话(求推荐 求收藏)(1 / 2)闲潭蜉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千人能有多少?

站成队列,一平方米内可以站四个人,也不过两百五十平米而已。

许多大厂里动辄几千人,多则几万人。

一千人很多吗?

一点也不多。

但对于此时的迪夫来说,却是太多了,他没有练过兵,也根本没有训练这么多人的经验。

所以他把庄子内的孩童带过来协助,但也仅仅只是协助而已。

若是这些人里有些刺头,那么必定会搅得一团糟。

所以要先筛选一番,或者,人能少一些,听话一些,就好了。

至于这人识不识字,健壮与否,会不会武艺这些其实对于迪夫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

刘能眉头越皱越紧,看着迪夫任由着人群在喧哗却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仿佛丝毫不关心最后会剩下几个人。

而李君羡则是一副吃惊的样子,这样剧变的神情对于这么一位身经百战的将领来说,是极其罕见的。

刘能知道,必定是迪夫没有提前告知过李君羡,但李君羡除了惊讶,却没有出言相问,这有些很不正常。

许多人都在眼巴巴的看着刘能,盼望着刘能来当那个出头的人。

而刘能只是看着台上,一副苦苦思索的样子,根本没有轻易做出选择。

但他能沉得住气,有人却有些按奈不住了。

“敢问将军,是否划了名,果真能归家?”

“军中无戏言。”

“那我要归家。”

而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很快,台前就排起了长队。

看着身边的伙伴一个一个的减少,到最后仅剩下两人,却是秦良秀与高家的老五高岙。

刘能看了看,回身问道:

“你俩怎么不上台去呢,莫非还想着要入伍啊?”

高岙是个不怎么爱说话的,也并非是高傲,闻言只是笑了笑。

秦良秀憨笑道:

“三郎却怎么也不去呢?三郎多智,我跟着三郎就好了。”

“嗯,高五郎你是怎么看的呢?”

“许多地方都不合礼仪,但行伍中军事为主,其余从简,这也没什么,主要是那娃娃兵却是练得很不错。”

“确实如此,五郎莫非真的是要入伍么?刚那将军说了,军中可是不可念想着立功的。”

“三郎还站在此地,心中想必已有了主意,又何必问我?再说仅是不可念想而已,又不是无法立功。”

“哈哈,五郎高见,以后同为行伍中人,说不得得互相照应着些了。”

“哪里,三郎多智,我是少不得请三郎多多照应的。”

刘能还正想说些什么,人群中却突然发出一阵惊讶之声。

三人连忙转过头来看去,却见有五人走在了一起,正走进门内。

“五郎,既然主意已定,那么我们就走吧,只可惜已经被人夺了头筹。”

“确实可惜了,但也无妨,做个第二也是不错的。”

“希望如此吧。”

说完,两人也不再等下去,就往那大门走去,而秦良秀却在原地里又想了一下,这才快跑几步追了上去,三人一同走进了大门。

却把刚刚已经划去了名字的薛明看了一愣,又连忙跑回台上。

“小郎君,我刚刚划去了名字,这会却突然又不想了,可否帮我重新加上?”

“却是不好意思了,划了就是划了,不可能再重新写上的。”

“我现在投军心诚,小郎君在后页补上不就完了,左右不过是费些墨汁而已。”

“你且下去吧,这是不可能的。”

迪仁人直接一口回绝了,不留丝毫的余地。

薛明心里恼怒,却也无可奈何。

“薛明,快点过来,马匹给你带过来了。”

“哼。”

听闻远处的伙伴在催促,薛明哼了一声,便直接转身离去。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这一顿饭的吸引力如此的巨大,最终离去归家的人,却并不是很多。

名册上招募的1046人,划去了名字的有182人,也就是在场的应该还有864人。

这个人数,对于迪夫来说,依旧是很多了。

经过刚才的一番动作,队伍里的氛围却明显沉重了许多。

队列按着十人一列的排开来,迪夫却发现这里只有83列。

迪夫叹了一口气,看来是有36个人当了逃兵。

或许只是忘了上台划去名字,就直接归家去了。

迪夫收齐了名册,也懒得去追究了,就是面前围成一圈的这828个了。

“很好,我的名字叫迪夫,我很是欣慰,你们都选择走进了这道门,成为这支军队里的一员。

但与此同时,你们也应该做好接受艰苦训练的准备,因为我会把你们训练成为一支所向披靡的强军,为了大唐的荣誉,为了天下百姓而战。

我也知道,你们中的许多人,现在都不明白我所说的话,你们参军入伍或许仅仅只是为了能吃一顿饱饭,或者以为这是陛下的亲军,能有更多的立功机会。

这些都是无妨的,今天是我们新军成立的第一天,我来立下新军的第一条规矩,那就是畅所欲言,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或者你们为什么要参军,有谁敢上台来说一说?”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开口。

现场有些沉默,只有那呼呼的风声。

迪夫等了片刻,拿起了那个建议的大喇叭。

“或许你们已经看到了,这里有着八千亩的土地,但这里现在一无所有,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你们将要在这里开垦、建造、盖房子,这里将是你们接下来一年的家,所有的一切都将要由你们自己来建设。

这个你们,包含了军中所有的人,即将选出来的官与兵,也包括着李将军。”

李君羡听得心里猛地一惊,却也没说什么,甚至还有些感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起,为了表现体恤士兵,激发士气,而与士兵们同吃同住,跟着士兵一起分担疾苦,挑运行军物资,甚至给士兵吸吮流脓了的毒疮。

因此士兵们甘愿为其誓死效命,因此士气大振,勇武作战。

这个典故李君羡虽然也是知道的,却从未试行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