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章 这事就这么定了(1 / 2)王清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挂子行是武行,如果是都属江湖的同道中人,江湖救济是存在的。

不管是风水轮流转,还是江湖名声,还是为人处事,都在这江湖圈子里混,人家只是对得上春点,能有双方都认识的人,那就按对方原籍离这里的路程,要掏上一份路费。

只是知道对方的名声,就得看对方的名头响不响,响的多掏些,不响的少掏些。

萍水相逢的,就送一份普通的礼金。

同道中人,指的是同一个行当。跟王洪一个行当的,只能是同样设暗场的教头,偏这类人又基本不会来往,说白了,他现在有同道,没有同道中人。

教暗场的和新式教武术的人都不算江湖人士,军警公门也不算江湖人士,以江湖人的身份求人,是不能求到这些人身上。

王洪是教暗场,又是义勇军的教主,同意介绍给对方饭碗已经是仁之义尽,再要钱就过份了。

所以求到他头上,是这位张先生有些问题,不是病急乱求医,就是想哄骗些钱财。

古小良和学刀的人听了王洪的话,涨了见识,就让王洪也教他们些江湖上的行话。

王洪听了直摇头:“我也不怎么懂”。见众人不信,王洪就说:“现在吃武艺饭、教国术的,都不流行这个了。我又没进这个行当,只知道规矩,还真不懂多少春点”。

古小良见到真正的“江湖中人”,就象发现了新世界一样,不管义勇军练刀还是暗场教刀,他没事儿就追着王洪问江湖上的各种故事。这就让李帅知道了这件事,他后悔错过了这场热闹,也天天守在了拳房这里。

他家里捐了不少粮食,跟义勇军的人在一起,倒也没人说什么。

这天,李帅一大早又守在了拳房里,见王洪和赵婧之两人进来,跟赵婧之打了声招呼,就马上问了起来:“王洪,为啥你教他们义勇军的东西,就那么简单几招,不成套路教我们的刚开始差不多,后来学的东西咋多了那么多?都是管用的刀,用场不一样?”

王洪心想,这家伙总算开窍了,能知道武艺有不同用场了,就大概讲了一下。

实战的武艺可以分为民间武艺和军阵武艺两种,有人称为游场与行招:

所谓游场武艺,是说出游田猎的时候,狩猎之余互搏一下,不问胜负,只看技法高低。后来就发展到各种场合下的技击、演剑、舞剑。这是古书中常见的场景,演艺与观看的人,也多是行家里手。

象曹丕与将军们吃个烧烤,一高兴,就拿着甘蔗作剑比试。项庄自认剑法好,上场舞剑,暗行剌杀,项伯剑法不差,就上前陪舞,保护沛公。

市井普通百姓中,打擂台、江湖比武原本也是这个意思,可后来,就成了台上还比较着输赢,台下只管看热闹了。

行招是简单朴实的军阵武艺。古代,想让农民短时间上阵冲杀,只能学些简单易学的战场武艺,越简单越容易理解,并且战斗的时候好用。况且战场上,一个个站在军阵里,左右前后都是人,再高明的个人武艺也被压制在数步之内,刀砍枪戳退不得,武器更不能抡开用,想自己不死就得让前面的敌人死。武艺上,先胆后力,经历几场大战,气血相激,才会用出快、准、狠的技法和战术手段,与民间的游场技艺自然有很大的区别。

老话说:“上过阵的就是不一样”,后来标准就降到:“见过血的就不一样”,再后来:“上过赛场的就不一样”。

离开战阵厮杀,军阵武艺很难在民间练出来,边家的剑法也是历代在公门中磨练,才保持了些原样。

过了元旦,又接到了山东父母来的信。

王洪看到父母在信上说,过了门的媳妇不同意退婚,几位老人们也接纳了老家的这个孙媳妇,娶俩媳妇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其他的话就是问候这边的媳妇和她的家人好,再就是让王洪自己在多注意些安全,等送这边的岳父家到了上海,就回山东吧。

王洪拿给赵婧之看,两人面面相觑。

这年代,还真不忌讳多娶几个媳妇。

如果翻下名人传记,你会看到,凡是民国初年到抗战结束这几十年的中国名人,一夫一妻的,十分罕见。无论身份地位职业阵营,几无例外。他们唯一可以为己声张的,就是同一时间,是一位在身边,还是有几位一起在身边。

时代不同,社会认可也不同。如果独生子女拿到民国,也一样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当然,民国农村常见的十几岁嫁人放到后世也是严重违法。

赵婧之没有选择的余地,嫁都嫁了,只能无奈的接受。她左右不了王洪家里长辈的想法,却暗自打着主意:去了上海,让父母帮王洪找个稳定的职业,就别回山东了。等时间久了,那边的守空房的媳妇会退婚的。

王洪老家那边给他结亲这事儿,奶奶和母亲也知道,早就教过她,不管那边退不退婚,她得先有孩子。

哪怕王洪是个花心的,她这辈子也能有自己的活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