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是外人的观点,李建国生在北方,天性中固有的保守基因,限制了他的事业格局,让他一直守着烟海,不愿外出闯荡。
李建国心里清楚自己的局限性,但他不想打破这种现状。自知之明的他,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不同,属于非常了解自己的那类人。他知道自己的家庭背景,没有仕府背景,不可能成为一个级企业家。同时,他牢记枪打出头鸟的古训,心甘情愿地享受现在状态在生养自己的故乡,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属于自己的兄弟会,成为一个楚霸王式的人物。
当李健把车停在东方海鲜店门前后,他从反光镜中,看到李建国心不在焉,似乎有什么心思一般,他担心地说:“义父,我陪你进去吧?”
称呼义父,是李建国对李健提出的要求之一:只要不是参加诸如董事会之类带有官方正式场合,他们两人要以父子相称,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承认李健的身份和地位,以便于将来辅助女儿李媛媛接管三鑫总公司时,不会遭到老家臣们的反对。
家臣是李建国喜欢用的一个字眼,主要是对那些跟着自己打江山的老兄弟们的称呼。这些人,基本都是三鑫兄弟会长老级的人物。他们喜欢大掌柜用老家臣称呼自己,以示自己与其他人的地位区别。
长老是一种荣誉称号,它代表你的资历,但不是权力。在兄弟会中,一切权力归大掌柜李建国。即使是肖杨,他也只是一个执行者。他的最大权力是,可以代表大掌柜上传下达,执行他的手谕命令。在兄弟会中,能代表李建国的只有两位:肖杨和李健。
对李建国提出这个要求,李健内心十分坦然,是因为他早已把对方当成父亲,成为自己精神之父,只是因为出身低微,担心有辱李建国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当李建国提出认他做义子时,李健激动之余,暗下决心:不管将来发生什么事情,一定要承担作为儿子的责任。
李健不是一个话多的孩子,但却是一个非常细心的年轻人。因为人生境遇的不同,已经养成观察他人情绪变化的习惯。
特别是和李建国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他更是从一个儿子的角度,处处留心义父的身体状态和情绪变化,只要看出一点不适,他马上尽显孝心,希望为义父分担一二。
李建国很欣赏李健这种细腻的孝敬方式,也为自己做出的决定感到欣慰:假如一旦自己有什么闪失,她们母女总算有了一个妥实的依靠。
对李健表现出的孝心,李建国看在眼里,美在心中,情绪中自然多了一份愉悦。他摇摇头,笑着说:“小子,你放心,在烟海的地盘上,还没有人敢与你老子动手,何况这个炕头上的汉子?”
说完,他下车,脱下上衣,搭在车椅靠背上,松松领带,解开衬衣的第一颗纽扣,嘱咐道:“你在这等着,现在属于少儿不宜。”
李建国走进大厅时,服务员们正忙着清扫卫生,整理餐具。一位年龄稍大一点,像是领班的女青年走了过来。
她热情地说:“对不起,先生,我们还没有开始营业,请问,你是准备订餐,还是……”
“不好意思,姑娘,我是来找你们刘经理的,他在吗?”
“在,他在办公室,我带你去。”
“谢谢,姑娘。”
“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