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这题之后,天色已经有些暗了,没考虑的,袁烜直接交了经典科的考卷,反正自己又不想再改了,留着还要自己保管,交了反而轻松。
就这样,袁烜在第一天就完成了自己的三科考试,同时也是唯一一个交了三科考卷的考生。
趁着天还没黑,袁烜吃了些东西权当是晚饭,然后他就取出一卷席子点在考舍里,看来今晚只能将就着睡一晚了。
四周已经燃起了熊熊的火把,面无表情的仆役给每个考舍都送了一支蜡烛,这是方便考生晚间做题用的,当然也仅仅只有一支,袁烜看那个长度最多也就只能燃烧半个小时。
仗着和那个主考有一面之缘,袁烜当着衙役的面把他刚刚放在桌子上的蜡烛拿过来,不等衙役点燃就直接朝着对面的考舍丢了过去。
衙役也不阻拦,当然也没有再给一支,他直接去了隔壁那间。
躺在硬邦邦的席子上,袁烜双手枕在脑后,他在想明天究竟要怎么答题。
军中屯田的那个问题很好解决,而且自己也差个契机献上那个技术,刚好这次考试就有这个机会,袁烜觉得再合适不过了。
最关键的是第一题,也就是关于和亲的问题。
按照袁烜之前的想法,他是更倾向于送宗室之女去和亲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过早的站队,更有利于自己今后的计划。
燕国七王爷慕容霸在慕容四杰中虽然是最小的一个,但他在燕国有军神的称谓,这样的一个人提出要大魏的公主,以这个时代的惯例是不会拒绝的。
皇家嫡女这不可能,因为夏斌曾经说过当今圣上的子女并不很多,而且自从秦国统一天下后,汉人就没有用皇室嫡女和亲的习惯了。
但是用王昭君这种故智也不可能,因为当时的大汉刚刚大破匈奴兵锋正威风,送王昭君去草原和亲那是安抚自降身份来长安朝觐汉天子的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等于是封赏招安的臣子,所以就算是送头母猪过去匈奴人也只能受着。
现在的情况不同,对方不是来求亲的,是来要个公主回去炫耀示威的,甚至可以说是想侮辱大魏朝廷的。袁烜相信被送去的只能是一个宗室贵女,或许已经有了人选也说不定了。
综合这些,袁烜应该选择回答册封宗室贵女为公主嫁于慕容德,这样既符合自己今后的计划,更是顺应朝廷的既定方针。
袁烜不相信定卷审卷的考官不知道一些朝中风向,只要自己的答案和朝廷的一致,这不就是懂的时政的表现吗?
虽然知道了答题方向,但是袁烜就是不能组织一句能让自己认可的语言,他发现自己做不到。
反反复复,转辗反侧,袁烜还是没有找到方法让自己认可那个答案,虽然那就是最真实的时政。
明亮的考院慢慢的暗了下来,除了对面还有一支蜡烛,其余考舍里都黑下来了,他们或许一边不解为什么还有人有蜡烛,一边吃着干粮沉思明日该当如何作答剩下的题目。
终于考舍里最后一支蜡烛也熄灭了,除了围绕考舍周围的火把,其余地方一片黑暗,但这不意味着大家能够做些什么,因为巡夜的衙役比白日里更多了。
时间一点点过去,袁烜依然在思考自己该如何作答那道时政题。
复仇很重要,所以计划就很重要!
可自己的内心就不重要了吗?难道真的为了复仇就能放弃自己心中原本坚守的那片星空吗?
自己为什么会被送到这个时空袁烜不知道,但是他永远记得父亲在洪水来之前的那番话,他答应过父亲永远保持读书人该有的气节。
什么是读书人的气节,袁烜的理解是古代知识分子对于内心崇高道德的一种敬畏之心,或者说他们根植于内心的信仰。
袁烜有种冲动,他很想天亮就把这题给做掉,就写对计划有利的答案,写了就没有这些烦恼了,而且他有理由安慰自己,反正别的读书人,甚至皇帝都是这么想的,他们的气节是读书人的气节,那我这么做不也是和光同尘的符合父亲的嘱咐吗?
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
袁烜不断的这么对自己说,他希望这样能催眠自己,他需要复仇,需要计划,他需要的东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