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特林会有这种感觉,实属正常。
当前学界对加速阶段生物力学的研究多聚焦于“支撑-摆动”转换中的能量代谢(SSC循环)与运动姿态调控(转动惯量),但对连接支撑阶段与摆动阶段的关键技术。
前摆复位技术的几乎没有什么认识。
拉尔夫.曼的前摆复位技术是指运动员在摆动腿从后摆顶点向前摆动过程中,通过髋、膝、踝三关节的协同运动,实现下肢姿态快速调整与能量高效传递的技术动作,其核心特征是“后摆结束后快速启动前摆、前摆过程中精准控制关节角度、前摆顶点高效衔接支撑准备”。
这可以填补填补当前短跑生物力学研究中“技术动作-力学机制”关联分析的空白。
加速阶段的本质是“速度增量累积”过程,即通过每一步的推进力提升与步频、步幅的协同优化,实现速度的阶梯式增长。
从生物力学视角看,这一过程需解决两个核心矛盾:一是“支撑阶段能量释放效率”与“摆动阶段运动阻力”的矛盾。
支撑阶段需通过SSC循环快速释放能量以获得推进力,摆动阶段需控制转动惯量以避免阻力过大导致步频下降。
二是“步幅增加”与“步频稳定提升”的矛盾。
步幅增加需扩大下肢摆动半径,而摆动半径扩大易导致转动惯量增加,进而降低摆动角速度,制约步频提升。
为解决上述矛盾,加速阶段需构建“SSC循环快速化-转动惯量动态化-神经调控精准化”的协同体系。
SSC循环快速化是基础,需缩短“离心收缩-向心收缩”的过渡时间,确保能量不流失。转动惯量动态化是关键,需通过下肢关节角度调整,在扩大摆动半径的同时维持摆动角速度。
神经调控精准化是保障,需通过节奏控制实现肌肉收缩与关节运动的同步。
而前摆复位技术正是串联这三大体系的核心技术载体,其技术特征与加速阶段生物力学目标高度契合。
加速阶段的“支撑-摆动”转换是生物力学调控的难点,也是速度提升的关键瓶颈。当运动员完成支撑阶段的蹬伸动作后,摆动腿需从后摆顶点快速过渡到前摆状态,这一过程涉及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蹬伸结束后摆动启动的及时性”——若摆动启动延迟,会导致支撑腿离地后出现“空滞期”,延长步频周期。
二是“前摆过程中下肢姿态的合理性”——若前摆时关节角度控制不当,会导致转动惯量过大或过小,要么增加摆动阻力,要么限制步幅增长。
在现有的技术训练中,运动员常存在“后摆结束后过度停留”“前摆时膝关节折叠幅度过大或过小”等问题,导致:SSC循环释放的能量无法及时转化为摆动动能,出现能量浪费。
转动惯量调整滞后于步幅增长需求,步频提升受阻。
而前摆复位技术通过优化“后摆-前摆”转换节奏与关节角度控制,可有效突破这一瓶颈,其技术原理与加速阶段生物力学瓶颈的解决需求完全匹配。
所以前摆复位技术与SSC循环加速的内在关联,就出现了。
拉尔夫.曼想要通过SSC循环过渡阶段的核心需求,去尝试做到“蹬伸-摆动”无延迟衔接。
加速阶段SSC循环的核心目标是缩短过渡时间,实现“蹬伸-离地”的快速衔接。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
支撑腿蹬伸结束后,摆动腿需立即启动前摆,避免出现“支撑腿已离地、摆动腿仍处于后摆状态”的时间差。
若存在这一时间差,会导致SSC循环释放的水平推进力无法及时转化为摆动动能,进而延长步频周期,降低加速效率。
前摆复位体系的“后摆快速复位”特征,恰好满足SSC循环过渡阶段的“无延迟衔接”需求。
首先是后摆结束即启动前摆,消除“空滞期”。
前摆复位技术要求运动员在摆动腿达到后摆顶点。
髋伸至最大角度,约10°-15°的瞬间,立即启动髋屈肌群收缩,推动摆动腿向前摆动。
这一动作可将“后摆-前摆”的转换时间从传统技术的0.02-0.03秒缩短至0.01-0.015秒,消除支撑腿离地后的“空滞期”,确保SSC循环释放的能量可直接传递至摆动腿,避免能量流失。
其后,前摆启动与支撑腿蹬伸同步,强化推进力传递。
优秀运动员在应用前摆复位技术时,可实现“支撑腿蹬伸末期与摆动腿前摆启动”的同步。
当支撑腿股四头肌、腘绳肌处于向心收缩峰值时,摆动腿髋屈肌群已开始收缩,形成“支撑推进-摆动牵引”的协同发力模式。
生物力学实验显示,采用前摆复位技术的运动员,支撑腿蹬伸力向摆动腿动能的传递效率可达85%-90%。
而未采用该技术的运动员仅65%-70%。
这直接导致采用前摆复位技术的运动员SSC循环过渡时间可稳定控制在0.03秒以内。
推进力提升至2000-2200N甚至更多。
满足加速阶段步频提升的需求。
可这也不对啊,SSC循环能量释放太多了,身体……
遭不住啊。
不然前侧技术以前也不会那么难用好了。
这个问题。
固然存在。
所以。
苏神才需要用前摆复位技术对肌肉收缩时序,进行优化。
SSC循环的能量释放效率取决于“离心收缩-向心收缩”的肌肉收缩时序——
若离心收缩结束后向心收缩启动延迟,会导致肌肉储存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热能流失,降低推进力。加速阶段要求支撑腿着地后0.02秒内完成“缓冲-蹬伸”转换,这需要下肢肌肉踝关节屈肌、膝关节伸肌、髋关节伸肌形成精准的收缩时序。
前摆复位技术通过“前摆过程中的关节协同运动”,可间接优化支撑腿肌肉的收缩时序,具体表现为:
前摆时髋屈肌群收缩,反向激活支撑腿髋伸肌群。
根据肌肉拮抗协同原理,摆动腿髋屈肌群收缩时,会通过中枢神经的交互抑制作用,反向激活支撑腿的髋伸肌群,使其在支撑阶段的向心收缩启动更快。生物电信号监测显示,采用前摆复位技术的运动员,支撑腿臀大肌的肌电活动峰值出现时间比传统技术提前0.01-0.015秒,确保支撑腿在着地后可快速进入蹬伸阶段,缩短SSC循环过渡时间。
前摆顶点踝背屈,为支撑阶段缓冲储能做准备。
前摆复位技术要求运动员在摆动腿达到前摆顶点时,主动进行踝背屈动作,使踝关节屈肌处于预紧张状态。
当摆动腿着地转为支撑腿时,预紧张的胫骨前肌可快速启动离心收缩,配合跟腱的弹性储能,实现“着地即缓冲”的效果,避免因踝关节缓冲延迟导致的SSC循环过渡时间延长。实验数据显示,采用前摆复位技术的运动员,支撑腿着地后踝关节缓冲启动时间仅为0.005-0.008秒,比传统技术缩短40%-50%,为“0.02秒内完成缓冲-蹬伸转换”提供保障。
这只是基本简单原理,具体在比赛中。
就是苏神现在展开的表现:
10米。
躯干仍保持前倾,但比启动时略微直立,头部随身体同步前移,不再低头,视线看向正前方5-8米处,保持身体成一条“从头顶到后脚根”的倾斜直线,避免弯腰或挺腹。
双臂以肘关节为轴快速前后摆动,摆动幅度小但频率高,前摆时手不超过胸口高度,后摆时肘部不超过背部,手掌呈半握拳状,摆动方向与身体前倾方向一致,帮助维持平衡。
对应“减少摆动阶段运动阻力”,小幅度摆动降低空气阻力,不干扰下肢发力。
然后着地。
每一步都以前脚掌先着地,着地位置在身体重心正下方或略微靠前,避免后脚跟着地减少缓冲时间着地瞬间踝关节快速“往下踩”缓冲,跟腱明显绷紧,膝关节保持145°-150°微屈,不刻意弯曲。
对应“前摆顶点踝背屈,为缓冲储能做准备”,预紧张的踝关节快速进入缓冲状态。
随后蹬伸。
只见苏神缓冲后立即发力蹬地,膝关节从145°快速伸到170°,髋关节同步向后下方蹬伸,脚掌蹬地时“抓地感”明显,仿佛要把地面“蹬出坑”,蹬伸结束后后腿快速离地,不拖泥带水。
对应“SSC循环过渡时间缩短,蹬伸-摆动无延迟”,蹬伸力直接转化为前进动能,无能量浪费。
摆动。
离地后的腿快速向前摆动,膝关节弯曲约83°-85°,小腿贴近大腿,摆动速度快,像“鞭子一样甩出去”,摆动到身体前方时,脚尖主动勾起,准备下一次着地。
对应“后摆结束即启动前摆,消除空滞期”,后摆到顶点瞬间就启动前摆,步频快速提升。
20米。
苏神躯干逐步直立,与地面夹角从60°-70°增至70°-75°,上半身不再过度前倾,肩膀放松,不耸肩,头部保持稳定,视线看向正前方10-15米处。
身体重心从“靠前”转为“居中偏前”。
跑步姿态更舒展。
上肢摆动。
双臂摆动幅度比0-10米阶段扩大,前摆时手能举到胸口上方,后摆时肘部能向后打开约10°,摆动频率不变但幅度增加,配合下肢步幅扩大。
对应“转动惯量动态化,平衡步幅与步频”,上肢摆动幅度调整帮助维持身体平衡,避免步幅扩大导致的重心偏移。
着地与缓冲。
仍以前脚掌着地,但着地位置比0-10米阶段更靠后,踝关节缓冲幅度减小,膝关节弯曲角度从145°-150°降至140°-145°,缓冲时间更短,几乎“一触即蹬”。
对应“SSC循环过渡时间稳定在0.035秒以内”,缓冲-蹬伸转换更快,推进力提升至1900-2000N以上。
蹬伸。
蹬伸时膝关节能伸到175°-180°,髋关节蹬伸幅度扩大,脚掌蹬地后能快速离地,整个下肢蹬伸动作更“有力道”,身体向前的“冲劲”明显增强。
对应“支撑推进-摆动牵引协同发力”,蹬伸时摆动腿已同步前摆,力量传递效率达85%以上。
再次摆动。
摆动腿前摆时,膝关节弯曲角度从83°-85°微调至80°-82°。
小腿折叠幅度略减。
摆动半径扩大,步幅增加。
后摆时膝关节弯曲角度从45°-50°降至40°-45°,小腿适度伸展,髋伸肌群发力更足,摆动腿后摆时能明显感受到“向后蹬的力量”。
对应“转动惯量调整,扩大摆动半径同时维持角速度”。
30米。
苏神此刻躯干与头部状态为。
躯干与地面夹角增至75°-80°,几乎接近直立,仅轻微前倾,头部完全稳定,视线看向终点方向,肩膀放松不紧张,整个上半身姿态与途中跑开始渐渐基本一致,没有多余动作。
着地与SSC转换。
前脚掌着地位置稳定在身体重心下方,踝关节缓冲快速且幅度小,膝关节弯曲140°左右,“缓冲-蹬伸”转换时间控制在0.018-0.02秒,SSC循环过渡时间稳定在0.03秒以内,推进力达2000-2200N以上。
蹬伸。
蹬伸时膝关节完全伸直,髋关节充分伸展,脚掌蹬地后“快速弹起”,离地瞬间下肢几乎成一条直线,蹬伸效率最大化,身体向前的速度不再明显提升,但能稳定保持高速。
摆动。
摆动腿前摆时膝关节弯曲75°-78°
折叠幅度进一步减小。
摆动半径增至1.0米左右,步幅稳定。
后摆时膝关节弯曲35°-40°。
小腿充分伸展。
髋伸肌收缩力量比10-20米阶段强20%,摆动速度稳定,无“拖腿”或“甩腿”动作。
对应“转动惯量动态平衡,力矩与转动惯量匹配”。
缩短SSC循环过渡时间……
你说。
这步频能不更快吗?
前摆复位技术要求摆动腿在达到后摆顶点的瞬间,立即启动髋屈肌群收缩,推动摆动腿向前摆动,将“后摆-前摆”的转换时间从传统技术的0.02-0.03秒缩短至0.01-0.015秒,消除了支撑腿离地后的“空滞期”。
确保SSC循环释放的能量可直接传递至摆动腿,避免能量流失,从而为步频提升提供了能量基础。同时,在应用该技术时,可实现支撑腿蹬伸末期与摆动腿前摆启动的同步,形成“支撑推进-摆动牵引”的协同发力模式,使支撑腿蹬伸力向摆动腿动能的传递效率可达85%-90%。
这样可以有效缩短SSC循环过渡时间。
满足了步频进一步提升的需求。
如此以来。
落在加特林的眼中。
就像是整个人的步频开了加速器。
宛如变成了飞毛腿。
你要知道他原本的步频就是很快很快了。
现在更快一步。
更不要说。
尤其是像他们这种和苏神比赛过很多次的顶尖运动员,对于这些方面更是敏感。
这家伙。
明明步频的提升是最难的。
为什么他可以一直提升下去?
难道他还没有到自己的生理极限吗?
这其实是个伪命题。
就像是人类最开始无法打破10秒一样。
随着各种运动科学的进步,各种运动技术的进步,各种学科交叉影响出现的新效果。
你很难说是人类的生理极限在什么地方?
反正不会是现在。
你也很难说清楚,这到底是技术提升科学理论提升科技的提升,还是这个人本身的生理极限就在这里。
因为在以前或许是生理极限的东西,因为某个理论的进步,因为某个技术的进步,因为某个科技训练的进步。
都会出现变化。
所谓的上限。
从上个世纪到现在一直都在变动。
只能说在那个时间点上,因为没有新的科技理论技术理论以及科学理论作为引导。在当下的认知内也许是极限。
但如果这些方面突破了。
那原本的极限就不再是极限。
整个竞技领域几乎都是这样。
人类的田径成绩进步一直都代表了很多方面的进步,不然你就是单纯的去跑。
或许就像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科学家说的那样。
你不可能打开10秒。
任何一个人不经过更加科学系统的训练,你都不可能打开10秒。
五六十年代科技进步了一大块。
成绩就进步了一大块。
到了七八十年代又进步了一大块。
然后就是进入了现代。
到时候你即便是没有博尔特他们那么夸张的天赋。
你都可以去渐渐逼近一个更好的成绩。
这怎么可能呢?绝对不可能啊。
没听过这样的方式啊。
没听过很正常啊。
因为现在这些理论。
就不属于这个时代。
谁有苏神知道啊。
有些理论即便是前一年开始研究,但想要投入运用,那更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但这些对于苏神的。
都可以直接调动。
没有弯路可走。
理解不了的东西。
那在大脑里面。
就会形成一种类似于魔法的奇观。
冲击着人类的贫瘠脑容量。
35米处,他的核心肌群像“无形的钢架”,牢牢锁住躯干姿态。
腰腹两侧肌肉始终保持着“韧而不僵”的紧绷,没有因步频加快出现丝毫晃动,
当左腿蹬地时,右侧腰腹微微收紧,将力量从下肢向上传导,
右腿接棒发力时,左侧腰腹立刻接力,把劲顺到肩背,带动摆臂动作。这种“左右交替的核心传导”,让他的躯干始终保持30度左右的稳定前倾,肩线与赛道平行,连头部都没有多余的摆动,视线始终平视前方。
但即便是做得这么好。
35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