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13章 两年转瞬而逝,2015已经到来(2 / 2)紫锋01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能拿出一个成绩并不稀奇。

谢文君虽然开局很顺利,但是后段不如拉加德,这一场也只拿到了第二,13秒10,最终只能遗憾的输给了法国小将拉加德。

无缘钻石联赛的2014年钻石冠军。

也拿不到外卡。

不过好在。

国内现在你拿到了外卡也没有用,因为就国内现在的人员储备他也不可能满编出征。

所以能不能拿下外卡。

并不重要。

因此最终,我们拿下了男子100米和男子200米的外卡。

女子100米的外卡。

明年帝都世锦赛。

也算是可以争取最大限度的主场优势了。

起码相比08年的时候。

现在阵容是要豪华多了。

眼下算是尽最大努力,备战帝都。

甚至因为这次是在家门口,重要性不比奥运会要差。

这在以前,可是从没有过的世锦赛待遇。

能把世锦赛规格提到这么高。

其实也是一种“例外。”

如果不是在家门口,绝对到不了这个程度。

……

二沙岛。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这次怎么样?”

苏神跑完后,回头问道。

“嗯,还行,有提高,但是还不达标。”兰迪看着电脑反馈的数据道。

“没事,步频解放极限本来就难上加难,这么容易还真就让我惊讶。不容易才是对的。”

苏神擦了擦汗水,一起过来看着,用心记住那些地方还不足。

还需要改进。

步频指单位时间内运动员完成的跑步周期数,其本质是下肢围绕髋关节进行摆动与蹬伸的循环速率,核心取决于“摆动腿前摆效率”与“支撑腿蹬伸-离地转换速度”两大环节。

前摆复位技术通过对短跑生物力学关键因素的调控,恰好能针对性解决这两大环节的效率问题,为步频提升提供底层逻辑支撑。

从生物力学关联来看,髋关节驱动的“主动摆动”可缩短摆动腿前摆时间,能量储存与释放的“快速SSC循环”能加快支撑腿蹬伸-离地的转换节奏,角动量守恒与转动惯量调整可优化摆动腿的角速度,地面反作用力的高效利用则能减少支撑阶段的能量损耗与制动时间。

苏神就是要用前摆复位,将这四大原理相互协同,共同构成步频提升的“生物力学动力系统”。

髋关节作为前摆复位技术的“动力链核心”,其驱动效率直接决定摆动腿的前摆速度,而前摆速度是影响步频的关键变量。

步频与摆动周期成反比,前摆速度越快,摆动周期越短。

通过优化髋关节驱动模式、强化髋部肌群爆发力与协调性,可从“动力源头”提升步频。

优化髋关节驱动模式:从“被动跟随”到“主动引领”。

之前的短跑技术中,部分运动员存在“膝关节主导摆动”的问题,即大腿前摆依赖小腿“甩动”带动,导致摆动速度慢、周期长。

前摆复位技术强调“髋关节主动驱动”,要求以髋关节为轴,通过髂腰肌、臀大肌等髋部肌群的主动收缩,带动大腿快速前摆,缩短摆动周期,突破步频。

他去年虽然是优化了步频,但是整体极限并没有太大突破,主要是优化前程步频,整体没有变化多少,这也是上一世兰迪给他做的计划。

可今年他要的是整体突破。

尤其是后程可以突破。

具体调整路径是——

摆动腿前摆阶段:

启动髂腰肌快速向心收缩,主动将大腿“拉向”前方,而非依赖膝关节弯曲后的惯性摆动。此时髋屈角度需控制在70°-80。

避免过大髋屈导致摆动半径增加、角速度降低。

生物力学实验数据显示,髋屈角度每减小10°,摆动腿角速度可提升8%-10%,直接缩短前摆时间0.02-0.03秒,按每分钟300步计算,理论步频可提升4-6步/分钟。

摆动腿复位阶段:

臀大肌、腘绳肌快速离心收缩后立即转为向心收缩,将大腿“拉回”后方,形成“前摆-复位”的快速循环。重点在于缩短“前摆顶点到后摆启动”的过渡时间,优秀短跑运动员此过渡时间可控制在0.05秒以内,而普通运动员需0.08-0.1秒,通过髋关节主动驱动可将过渡时间缩短30%,直接提升步频。

骨盆稳定控制:

臀中肌、臀小肌在整个摆动周期中保持等长收缩,防止骨盆侧倾或前后倾。骨盆每侧倾1°,会导致摆动腿运动轨迹偏移2-3cm,增加摆动阻力,延长摆动时间。

通过核心肌群。

腹横肌、竖脊肌等等与髋部稳定肌的协同,维持骨盆中立位,确保髋关节驱动的力量高效传递至下肢,避免能量泄露导致的摆动延迟。

放到技术优化中就是——

摆动腿前摆阶段的“小腿主动折叠”。

之前技术中,小腿折叠多依赖惯性,而前摆复位技术要求“主动屈膝折叠”,即大腿前摆的同时,腘绳肌主动收缩,将小腿“拉向”大腿,使膝关节弯曲角度从传统的60°-70°增加至80°-90°,小腿与大腿的夹角缩小至30°-40°。

生物力学模拟显示,膝关节弯曲角度每增加10°,下肢转动惯量可降低12%-15%,角速度提升10%-12%,前摆时间缩短0.02秒。

摆动腿后摆阶段的“小腿适度伸展”:后摆时,膝关节从折叠状态逐渐伸展,弯曲角度从80°-90°减小至40°-50°,但需避免“过度伸展”,膝关节伸直。过度伸展会使小腿远离髋关节,转动惯量增大,角速度降低。优秀运动员后摆时膝关节弯曲角度稳定在45°左右,此时转动惯量与角速度达到平衡,后摆速度最快,比过度伸展时的后摆时间缩短0.015秒。

脚掌姿态控制:前摆与后摆阶段,脚掌保持“背屈”状态脚尖勾向小腿,避免“跖屈”脚尖下垂。脚掌跖屈会使足部质量远离髋关节,增加转动惯量,而背屈可使足部质量靠近小腿,减少转动半径。实验数据显示,脚掌背屈时的转动惯量比跖屈时降低8%-10%,摆动角速度提升7%-9%。

就比如之前苏神有当大腿角速度超过12rad/s时,易引发“小腿前甩”现象,即膝关节过早伸展,小腿远离大腿,转动半径增大,转动惯量骤升,角速度骤降,破坏摆动节奏,延长摆动周期。

为了避免小腿前甩,需通过“节奏控制”与“肌肉力量训练”实现。

不然步频的进一步解锁就很难达成。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苏神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首先是角速度阈值控制。

通过运动捕捉技术监测大腿角速度,将其控制在10-11rad/s,低于12rad/s的阈值。

训练中采用“节拍器辅助”,设定节拍频率为180-200次/分钟,对应步频,要求运动员根据节拍完成摆动动作,强制控制大腿摆动速度,避免角速度超标。

理论八周训练后,运动员对大腿角速度的控制误差可从±1.5rad/s缩小至±0.5rad/s,小腿前甩发生率降低80%。

八周后如果没有效果,基本上就可以宣布修改失效,因为八周后修改不过来,花更长的时间也很难修改。

但是这个问题对于苏神来说。

根本不是问题。

因为他整个过程只花了一周不到。

就已经完美解决。

这个速度之快。

兰迪认为你开了挂都不过如此。

其次要做膝关节稳定肌训练。

强化股四头肌、腘绳肌的协同控制能力,避免膝关节过早伸展。

采用“弹力带抗阻屈膝”“坐姿腿屈伸”等动作,重点训练膝关节在30°-60°范围内的稳定控制。

以弹力带抗阻屈膝为例,运动员坐姿,将弹力带固定在脚踝处,另一端固定在前方,缓慢屈膝至90°,然后保持3秒,再缓慢伸展至30°,每组15次x3组,直至逐渐增加阻力。训练后,如果完成的顺利,膝关节在摆动过程中的稳定控制能力可以提升30%,过早伸展的发生率降低65%。

最后辅助摆动节奏模拟训练。

利用跑步机进行“高步频模拟训练”,将跑步机速度设定为8-10km/h,步频设定为190-200步/分钟,要求运动员跟随跑步机节奏完成跑步动作。

训练中重点感受“小腿折叠-前摆-复位”的连贯节奏,避免小腿前甩。理论通过4周训练,运动员的摆动节奏稳定性提升40%,摆动周期变异系数从5%降至3%,步频波动范围缩小。

把这些都做好之后,理论上依靠前摆复位,就可以进一步的打开自己的步频极限。

尤其是放在自己的最后一段。

后程可以解决一分。

自己就会强大一分。

苏神没有任何怨言。

做不到就继续做。

改不到就继续改。

一直到做到为止。

一直到改成才听。

就这样转瞬之间,2014年就这样飘然过去。

2015年突然到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