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0章 张若虚下南洋(求收藏打赏)(2 / 2)南社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鼍龙的传奇之二张若虚下南洋

上海成为中国商业中心不过百年历史。长江黄金水道在吴淞口入海,这便是大上海开埠繁荣的原因。然而在过去的一千年里,货通天下的地位在大多数时间是被扬州城占据。

历史看似是人创造的,其实不过是人力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再造与妥协而已。由于隋炀帝心血来潮想要下扬州看琼花,一条大运河无意中打通了东西与南北两条水运通路。扬州处于两条黄金水道的交点,一个辉煌的商业帝国由此应运而生!

然而这一切似乎与扬州城里的没落公子张若虚没啥关系!作为一个家道中落的世家子弟,“十年寒窗无人问,金榜题名天下知”成了他唯一的出路。

二十岁那年,第三次名落孙山让他断却了科举梦。眼看周围的乡绅子弟靠着经商风生水起,他也打算碰碰运气。

然而老天爷从来只会锦上添花,少有雪中送炭的时候。张若虚学着别人的样子走南闯北,搬有运无,不到一年便赔光了最后的家底。

越渴越吃盐,除了祖上留下的一座早已东倒西歪的破落的祖宅,张若虚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绝路!

在他人眼里,张若虚走到这步光景是咎由自取。对商道的一窍不通加上一身迂腐的书生气,这种人要能发财岂不气死天下的买卖人?

扬州城外的稻谷熟了,他居然趸下两大车种苗跑到鱼米之乡洞庭湖去卖!十成的本钱赔掉了三分之二,他居然还不接受教训。洞庭湖出产上好碧螺春,如果能贩运到缺茶的地域也能一本万利。

可是他一口气买下一车茶叶,竟然运回了货通天下的扬州!江南本就是产茶之地,扬州城又是南北名茶的集散中心。这回他彻底赔掉了最后三分之一的老本!

张若虚从此成为扬州商人眼中的“吉祥物”。一来给大家增添笑料,二来他是经商最佳的“反向指标”。凡是张若虚做啥生意,只要跟着逆向操作一定能赚钱!

虽然张若虚成了大伙的笑料,但是这种戏谑中确没有太多的恶意。世俗中对商人其实有颇多误解,他们只是一群重利务实的真小人,比标榜仁德的伪君子强太多了。

张若虚在家道败落前,家中老太公曾经是乐善好施的大乡绅。如今扬州城许多的新贵商贾当初都受过张家的恩惠。张若虚虽然是商友们眼中笑料,暗地中却得到了扬州商会许多实质上的庇护。

大商家会以成本价卖给他一些针头线脑,有时几乎就是半卖半送。张若虚走街串巷把这些东西卖出去也能卖养家糊口。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就这样浪荡了四五年。

张若虚和曹雪芹的身世有几分相似。说难听一点是个没心没肺的浪荡公子,说好听点就是“精神贵族”。

面对落魄光景,他虽然不能说甘之如饴,但是却能过的安之若素。

俗话说:富有良田千顷,一日不过三餐。安得广厦千万,卧眠不过三尺。

只要一日三餐饿不到,头顶还有片瓦遮天,张若虚便过的逍遥自在。

野百合也有春天,一桩人间奇缘即将降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