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诸位大儒包括王羲之在内,都希望让汉家正统的东晋多一些大才。
可事与愿违。
从尼山书院出去的几个麒麟大才,却都在北方各诸侯国效力。
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庆之和高长恭。
未能帮东晋培养出撼动天下的麒麟之才,这是尼山书院所有大儒的一大憾事。
“逸少啊,凡事不可操之过急。储备人才,非数十年积累而不成。”
“尼山书院的宗旨,便是要为我们汉家文化传承香火,让天下皆融入我们华夏文明。”
“战争,并不是唯一能让人屈服的手段。”
丁成秉缓缓走到阁楼边缘,负手而立,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
这便是当代鸿儒的大胸怀。
海纳百川!
“学生记住了!”
王羲之耸然拱手,欣然受教。
每次与老夫子交谈,都让人受益匪浅。
“夫子,已经打探清楚弹筝之人是谁了。”
童子来到丁成秉面前。
听闻此言。
在场的众人皆眼眸一亮。
大家都很好奇。
“莫不是第一个进入尼山书院之人?”
古朴沧桑的声音响起,丁成秉依然目视远方。
他心中似乎已有答案。
“正是此人!”
童子点头答道。
“有意思!未闻其人,先闻其声。还未见面,便已经将尼山书院搅得天翻地覆,我倒真有一点期待了。”
王羲之笑了。
如此有趣的学子,已经许久未见了。
“你可记住此人模样?”
“此人谈吐如何?”
“他是不是东晋的学子?”
诸位大儒都围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提问。
奇怪的是。
他们并未打听弹筝之人的名字。
这是学院的规矩。
在入学考试结束之前。
任何人不得提前调查学子的信息。
“回禀各位夫子,看此人的模样以及穿着打扮,应该是我东晋人士。”
童子从容答道。
“好!真是太好了!没想到我东晋终于有出头之日了。”
“先别高兴的太早,仅仅是体力和音律好,并不代表他有其他的才能。”
“说的不错,咱们学院可不缺偏才啊!”
“是啊……”
诸位大儒一听到此人是东晋人士,不由得有些庆幸。
不过很快。
他们便冷静下来了。
尼山书院天下闻名,前来求学的学子何止千万?
单凭通过尼山石阶的考验,还有弹筝的才能,还并不能让他们过于重视。
丁成秉并未参与讨论,而是目光深邃的望着东音阁都方向。
“难道,天意如此吗?”
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他的口中喃喃传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