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朱瞻基倒是直接回到了太子府里面。
水泥那边的事情没问题,明天再去一次就行了。
下西洋的货物也在筹备之中,倒也问题不大。
南京虽然不靠海,但是长江贯通其中直抵东海。
水运自然是万分的便捷的。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朱瞻基现在就能够得到休息。
但现在的情况,休息也是扯淡了。
他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要让天下人吃饱饭自然不是什么虚言。
不过这个东西本身不能够从稻子面来做。
因为时至今日,古典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几乎已经发展到了巅峰。
双季稻以及宋朝时候出现的占城稻之类的良种也已经大规模的种植。
要想通过杂交实验进行种子提纯。
这个时间线的跨度就有些太长了。
当然,还是要去做。
但目前为止最能够解决问题的东西。
应当是番薯。
朱瞻基记得没有错的话。
明朝大概是在万历年间,就会有红薯传入,不过那时候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兴趣。
农民不可能直接更换种植的东西。
但万历年距离现在的时间倒也不算多久。
所以此次郑和去那边的话,带一些种子回来的几率,是相当的大的。
这是需要嘱咐的事情。
而另外一边。
就是准备通过国家的力量,开始带动小民经济。
自古以来都说国家重农抑商,重农抑商,其实这个说的倒也不算是错。
但从秦一直到明朝,所谓的重农抑商之中的商。
都是指的私人所开办的东西。
对于这些国家一直都是打压。
然而对于国家的企业,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是鼓励大力发展的。
例如现在整个大明的炼铁行业,现在的产量就大概在九千吨下,虽然和现代国家比不了。
但你就是拉一整个欧洲加其他地方都没这么多。
这些,就是不断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好处。
让国家变得更强,更稳定。
这是历朝历代都明白的道理。
除了清朝这个傻逼。
人家把国家商业也一起打压了,这脑子都不知道长的什么东西。
不过毕竟是蛮子,不理解高深的学问也不怪他们。
长江边的南京,无疑就是一个最好的地点,这儿反正也待不了多久了。
但毕竟是南京,能给点好处就给点好处。
所以朱瞻基在折子不断的写着东西。
基本都是废话。
核心思路只有一个。
那就是免除南京城入城税,换成交易税。
这是个大胆的动作,因为古代的很大一笔赋税就来自于入城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