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为,君上聪慧仁敏,提前亲政自不为过,但声名一事,还得要与朝臣多多接触。等朝臣如臣今日那般被君上的言行所折服,自然就会有声名。说到底,臣以为君上身边得要有亲近的臣子,既能为君上传颂声名,也能供君上驱策。”
皇帝也想过这个问题,在王允专权之前打造一个亲信近侍组成的帝党,不求有多忠诚能干,只要能团结在自己身边就可以了。
这是个可取的法子,侍中和黄门侍郎这些近侍历来就是由皇帝最亲近的臣子担任,只是到了现在,皇帝身边的臣子无不是权臣举荐,除了照顾皇帝起居以外,还有监视皇帝的意图。想要从里面拉拢、挑选出合适的人当做亲信,就连机敏的皇帝也犯了难,他沉声说道:“我身边的侍中、侍郎们,有谁足以托付大事?舅父在朝三年,不说全部识得,至少也认识几个忠贞之士?”
这等于是将举荐之权给王斌了,在皇帝面前举荐,以现今皇帝对王斌的信任,王斌一句话几乎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富贵荣辱。这可是他头一次拥有这样的权力,内心激动万分,就连呼吸都沉重了,他脑中仔细搜刮着得用的人选,顿时想起一人:“黄门侍郎射坚,字文固,扶风郡人,少有美名,为公府所辟。”
射坚今天下午在皇帝銮驾前给他解了围,王斌投桃报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这个射坚我见过,但似乎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舅父举荐他,一定是理由的吧?”无论前世今生,皇帝从没听过射坚这个名字,想来是个小人物,只是不知道王斌看中了对方哪一点。
王斌想了半天,好容易想起在与一干奉车郎官的闲谈中谈及的一段故事:“射坚祖上曾姓谢,曾与北地谢氏是同族,其始祖谢服为将军时,天子认为谢服这个名字不好,于是诏改为射,后世子孙遂以射为姓,辗转居于扶风。射家跟御史中丞皇甫嵩乃是世交,其弟射援闲居在家,亦有贤名。”
皇甫嵩!汉末三将之一的皇甫嵩?
皇帝立即从床上跳了起来,一脸惊愕的站在王斌面前:“你说什么?皇甫嵩?”
这举动把王斌吓了一跳,他很快稳住了心神,给予皇帝肯定的回答:“是,射坚与安定皇甫氏乃是世交,御史中丞大其一辈,射坚素以子侄辈待之。”
皇帝脑中登时记起幼时看三国演义,开篇第一章就是说皇甫嵩、朱隽、卢植三人各领精兵,分三路讨伐黄巾起义,就此拉开了三国的序幕。王斌歪打正着,无意间给了皇帝新的思路拉拢射坚,再利用射坚影响皇甫嵩,在刺董之后,董卓遗留下来的军队可不是吕布一个小小的中郎将就能全盘掌握的,有皇甫嵩这样的名将领兵作为奥援,足够与王允抗衡。
皇帝比谁都清楚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只要有了兵权,还怕政权拿不到手上?
“善,舅父所举的当真是个能人!”皇帝抚掌道,“若是能凭借射坚,接触到皇甫嵩,待诛董之后命其手掌长安诸军,便是王允又奈我何?”
王斌见皇帝激动不已,心里也是极为得意,他没想到自己第一次举荐就得到皇帝重视。而且他细思皇帝所言,更是认为大为可行,自己所举得人,于是愈加得意了。自东汉以来皇帝掌权,外戚崛起是必然之势,王斌暗自沉思,发觉自己有必要将射坚等人拉入麾下,于是说道:“臣与射侍郎相熟,君上如若有意,臣愿为先入其府,探探口风。”
“善。”皇帝哈哈一笑,举着胳膊拍了拍王斌的肩,又在室内走来走去,王斌不得不跟在后头亦步亦趋,还贴心的为皇帝整理好衣角。
蓦地,王斌想起一事,自觉有必要提醒皇帝:“君上,臣还有一事相告。”
皇帝闻言转身,虽然心绪平静了下来,但眼底还有些残余的欣喜“舅父但说无妨。”
王斌退后一步,正色道:“侍中杨琦出身弘农,弘农杨氏三代公卿,满朝大臣,多半出其门下,族中俊彦多宦显职。君上如今囿于局势,依仗杨琦之才,臣以为,这只能是权宜之计,而绝非长久之策。”
皇帝听了王斌所言,敛去了最后一丝笑意,表情渐渐严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