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825章:励精图治安良(1 / 2)菠萝炒土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西晋八王之乱过后,天下大乱,五胡乱华的烽烟席卷大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的帮助下,带领一帮马仔南下,建立了东晋王朝。

这个时候北方的各大士族家族,为了生存分成了两派。

第一派选择衣冠南渡,代表家族有: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等。

第二派选择留在北方,代表家族有: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

说实话,选择衣冠南渡,在当时来说,是相对明智的一种选择。毕竟谁也不知道留在北方会遭遇怎样的厄运。当时的北方政局动荡,可谓是“遍地是大王,短暂又匆忙”,隔段时间就换一批人台,没点头脑根本玩不转。

所以说选择留在北方的那帮士族,要想存活下去,除了超越常人的胆量以外,还需要有足够的智慧。比如说清河崔氏的代表人物崔浩,就是一个集胆量和智慧于一身的重要人物。

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这一规律基本是没跑的。医生的孩子将来大概率会从事医学工作,律师的孩子大概率也会从事法务工作,这就是言传身教的作用。

崔浩的祖,基本都是当官的,所以注定了崔浩也不会是个平凡的人。

崔浩的七世祖崔林,在三国曹魏王朝,官拜司空,安阳乡侯,妥妥的高级官吏。

崔浩的曾祖父崔悦,是五胡十六国之一后赵的司徒右长史,封关内侯。

崔浩的爷爷崔潜,是著名的书法家,在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后燕担任黄门侍郎。

崔浩的父亲崔宏,在北魏初年担任礼部尚书,封白马公,是天下公认的神童。

这样的家庭背景,放在任何时期,都是值得拿出来吹嘘一下的。可谓是代代都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到了崔浩这一代,那就更了不起了。

崔浩的父亲出身清河崔氏,崔浩的母亲则出身范阳卢氏,所以崔浩是集齐了北方两大士族的精华于一身,这样的人,可谓是天纵英才。

从基因的角度来说,崔浩无可挑剔,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崔浩的父母都当之无愧是非常优秀的老师,言传身教之下,崔浩自然是个出类拔萃之人。

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几乎嗜书如命。这种教育背景的人,还如此勤奋,你让其他普通人活不活了?由于过早体现出了才能,所以崔浩还没成年,就被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给弄去做了秘书。

拓跋珪这个人我们知道,前期英明神武,到了晚年暴虐疯狂,身边的人都被他揍了个遍,甚至导致他儿子要亲手宰了他。可偏偏唯独崔浩,从未受到过他的处罚,初出茅庐就能搞定如此难搞的领导,可见崔浩这个人不简单。

没多久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就被他儿子拓跋绍给宰了,拓跋珪的长子拓跋嗣继位以后,依旧重用崔浩。为啥?因为拓跋嗣非常喜欢奇门八卦这些玩意儿,而崔浩最擅长的就是《易经》这方面的知识,这不就对口了嘛!

最关键的是,崔浩每次算卦,还特别准,这可把拓跋嗣给激动坏了,认为是个神人在一旁辅佐自己。

比如说当时后宫有兔子出现,按道理这是不可能的。于是拓跋嗣就让崔浩算一卦,崔浩算完以后表示:隔壁国家应该要送美女给您老了!

没多久,后秦皇帝姚兴,果然送了美女给拓跋嗣。

崔浩建议借道给刘裕。

别以为崔浩只是靠这个谄媚君主,早年北魏都城平城闹饥荒,大多数人都主张迁都,唯独崔浩反对,理由很简单,轻易迁都容易导致动乱,这是中原王朝不变的规律。

在东晋的刘裕带兵北伐后秦的时候,曾经向北魏借道,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反对。又是崔浩独自支持,他的理由是:我们北边还有柔然的威胁,如果南下防备刘裕,必然会遭到进攻,倒不如放刘裕进来,随后把他的归路给堵住,这么一来不就既可以削弱后秦,又可以打击刘裕了吗?

真是个好办法,可惜拓跋嗣不敢用,还是派了10万大军到黄河边监视刘裕,结果被刘裕一顿胖揍,损失惨重。拓跋嗣这才意识到崔浩的厉害。

崔浩劝阻拓跋嗣南征。

拓跋嗣身体不太好,但是雄心却一点也不小。他得知刘裕挂了,二话不说就要带兵南下,打算夺取洛阳、虎牢、滑台等重镇。

崔浩得知以后,立刻表示反对。崔浩表示:刘裕对你不错啊,你可知足吧,咋能忘恩负义呢?

拓跋嗣一脸懵,反问道:当年姚兴死了,刘裕趁机北伐,结果灭了后秦。我咋就不能趁着刘裕死了,灭了南朝宋呢?

崔浩表示:你可拉倒吧!姚兴死了,他那俩傻儿子争权夺利,结果让刘裕钻了空子。你看看刘裕的孩子有为了皇位把国家搞乱了吗?很显然没有嘛!

拓跋嗣见说不过崔浩,又固执地选择了南征。崔浩叹了口气,又出主意道:如果非要南征,那就先一路杀到淮河,把淮河以北的地盘先拿下来,再慢慢夺取滑台、虎牢这些城池,这样刘宋就无法救援这些重镇了。

可拓跋嗣偏偏要先攻打滑台,果然受挫,这才信了崔浩的话。不过好不容易赢得了拓跋嗣的信任,拓跋嗣这个时候却挂了,崔浩坎坷的命运又会如何呢?

在太武帝拓跋焘手下,崔浩如鱼得水。

可以说,跟着拓跋嗣混,那是小试牛刀,跟着拓跋焘混,才是崔浩人生的巅峰。拓跋嗣去世以后,拓跋焘继位,他早就知道崔浩的厉害,而且也是崔浩力主让自己继位,所以没多久便开始重用崔浩,也是这一时期,崔浩的人生达到了巅峰。

大夏国是五胡十六国里的一朵奇葩,赫连勃勃早年在统万城建立夏国,实力强劲。他去世以后,拓跋焘打算讨伐大夏,拓宽北魏的地盘。

可大臣们却不愿意了,大家都觉得大夏比较厉害,不容易干啊!崔浩却在那儿假模假样地算了一卦,声称:妥了,这回肯定把大夏给灭了。

崔浩给了拓跋焘和北魏将士们信心,于是拓跋焘亲自带兵攻打统万城,果然大获全胜。第二次再征统万城时,遇到了沙尘暴,大伙儿都觉得应该撤军,可崔浩却坚持道:干啥玩意儿啊?路费不要钱是吧?你难的时候吗,对手也难,狭路相逢勇者胜,干就完了!

在崔浩的鼓励之下,拓跋焘全力出击,最终拿下了统万城,攻占了大夏的地盘。

收拾完大夏以后,拓跋焘想到了自己腹背受敌的窘境。当时北边有柔然,南边有刘宋,随便打哪个,另一个都会偷袭。所以拓跋焘思来想去,决定先把柔然给打服了。

大臣们听了以后,差点没被吓死。柔然骑兵强大,且地域广袤,没点实力根本打不赢。可崔浩又跑出来唱反调了,他们偏偏赞成拓跋焘的想法:刘宋内乱,元气大伤,现在要不收拾一下柔然,等刘宋缓过气儿来,我们就真的腹背受敌了!

崔浩舌战群儒之下,把周围所有大臣都给击退了,终于给了拓跋焘攻打柔然的决心。临行前,崔浩为拓跋焘部署好了战略方针,使得拓跋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迫使柔然和亲求饶。

在崔浩的辅佐下,太武帝拓跋焘陆续完成了北方绝大多数地盘的统一,拓跋焘站在地图跟前放眼望去,哟呵,咋西北角还有个怂货呢?这个怂货就是北凉。

拓跋焘这回讨伐北凉,大家应该没啥反对了吧?结果依旧是一片反对之声。原来反对的主力军是曾经多次出使北凉的安西将军李顺。

李顺这哥们收了北凉不少钱,所以一直在为北凉说好话,甚至表示北凉那地方没水喝,马到了那里就得渴死!

崔浩在一旁拿了本《汉书》就翻了起来:老兄,你说瞎话也看一下史书啊,《汉书》里记载的非常清楚,北凉那地方水草丰茂,物产丰富,绝对是天府之国。我看你肯定是收了不少钱吧?

拓跋焘也不想听他们争辩了,二话不说带兵出征,结果果然发现北凉真是个好地方。从此以后,崔浩就成了拓跋焘最信任的大臣。

崔浩在拓跋焘的人生中,实在是太重要了,完成北方统一的过程中,崔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拓跋焘对崔浩的器重,超过了所有人,基本所有军国大事,都要跟崔浩一起商量。而崔浩本人也可以自由地出入拓跋焘的寝宫。

为了彰显崔浩的功绩,拓跋焘甚至给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让他修史!拓跋焘叮嘱崔浩:一定要实话实说,别忽悠后人!

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说实话,过去他们在辽东那儿,长期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哪有什么正经历史可以写呢?要是把那些残忍的过程如实写下来,还不得掉脑袋?

本来拓跋焘只是希望把这套北魏国史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看看,结果崔浩这帮人完工以后,居然将其刻在了石碑之,还搞了一个碑林。

这下完犊子了,由于是秉笔直书,所以北魏拓跋氏昔日的那些黑历史全都在石碑得以现场直播,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拓跋氏的老脸都被这套国史给丢尽了。

拓跋焘得知以后,差点没被气死,连忙把崔浩给抓了,并且亲自询问他:老叔,我们家对你不薄啊!你为啥要这么干啊?

崔浩支支吾吾,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种态度使得拓跋焘彻底心灰意冷,他认为崔浩这是故意的,因此崔浩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