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1章 李治风痹(2 / 2)香麝郎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6、喉痹喉风。用石胆二钱半、白僵蚕炒过五钱,共研为末。每次取少许吹喉,痰涎吐尽,风痹自愈。此方名“二圣散”。

7、缠喉风痹的治疗验方。用紫菀根一条,洗净,放入喉部,有涎出,病即渐愈。”

说完杨清心又加上一句:“皇上,恕微臣无能,这风痹症,在一千多年后的时代也是无法治愈的,只能缓解疼痛!……”

李治长叹一声道:“我李氏家族,常有风痹疼痛,可实在无法,朕也不会怪罪于你!”

杨清心听到这突然想到,当年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之后,就一直和太上皇李渊住在这太极宫。太极宫是隋朝皇帝修建的,常常地势低洼,到夏天就多雨潮湿,闷热。

因为隋朝建太极宫时候,根据周易理论,认为天空中紫薇星位居北边天空主位,众星拱月般被朝贡。紫薇星即是天上天帝的居所,皇上是地上皇权统治的最高权利地位,自然是与天帝,紫薇星一同的方向地位。所以建了太极宫在长安城中轴线最北之地,可为了一味的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感应,却忽略了长安城北边,是长安城中作为低洼之地,一到夏天阴雨绵绵,又洼地难进风,所以又潮湿又闷热。让人就很容易得风湿骨病。

当时李世民见退居太上皇的父亲李渊整日闷闷不乐,身体每况愈下,史书记载退居后宫的太上皇李渊晚年郁郁寡欢,一天到晚以弹奏琵琶为乐。

太极宫,是隋、唐两代的皇宫。位于长安城中轴线北部,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隋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太极宫。因其为唐帝国的正宫,故又称“京大内”,唐高宗时期修大明宫后改称太极宫为“西内”。太极宫之南为皇城,北倚长安北墙,北墙外为西内苑,内苑之北为禁苑隋大兴苑,东西两侧分别是太子所居住的东宫与掖庭宫。

太极宫是都城长安第一处大的宫殿群,内有别殿、亭、观三十五所,构成都城长安一组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其中分布着许多着名的宫殿建筑,太极殿、两仪殿、承庆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烟阁等等。

太极宫遗址位于现在西安市核心区内,全为现代建筑所覆压,尚无条件进行考古发掘。据勘测及文献记载可知,宫城包括东宫及掖庭宫东西宽28303米,南北长14921米。宫城城墙为夯土板筑,墙壁高三丈五尺合103米,墙基宽一般在18米左右,只有东城墙部分的宽度是14米多。

太极宫建于隋初。隋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太极宫。因其为唐京的正宫,故又称京大内。唐太极宫实际上是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的总称,位于唐长安城中央的最北部。

宫城东西宽28303米,南北长14921米。其中掖庭宫宽。7025米,太极宫宽1285米,东宫宽8323米,是一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宫城的北墙即是外郭城的北墙的一部分,西墙则与今西安城的西城墙在同一直线上,其南段为西安城西墙的北部所压南墙则在今西安城内西五路以南80米处,今之“西五台”恰在宫城南墙之上东墙的位置在今西安城内革命公园的西端,向北经尚平路一带。宫城南面隔横街与皇城相望,北面为西内苑,东墙外为兴安门街,西墙外为芳林门街,宫城中太极宫、东宫、掖庭官南北宫墙长度“相齐”,即南北宫墙长度相同。这比较外郭城高一丈八尺合5。3米,墙基宽9米一12米是非常高大宏伟的建筑。

且看下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