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两个宰相法阻止了李治想要立武媚娘为宸妃的想法,可宰相班子一般都是集体议事,这两个人的意见其实已经代表了宰相团的意见了!
在这些大臣们眼中,武昭仪这个昭仪身份,已经是武媚娘的最高极限了,试想一个先皇的女人,给儿子弄来玩玩也就罢了,现在有了儿子女儿,还想要立为后,为妃,大臣们的考虑也不是没有道理,那放着先皇和新皇以后的颜面不顾么!
封宸妃这件事,算是泡汤了,李治心中的窝囊气那是不用说的。
而对于媚娘来说她也是严重的受到了打击,感受到了深深的挫折感!
她心想为何做个皇后不行,就是自己把王皇后架空起来,她的兄弟娘家人都贬到四川去了,才又讨皇上这个宸妃来的。没想到外廷这些大臣还这样维护王皇后,这样厌恶于自己。
看样子再也不能坐以待毙下去了!内廷的斗争想要取得胜利那是和外廷紧密相连的,没有得到外廷的支持,想也要在后宫中在再进一步那是难于上青天啊!
可是外廷真的就没有支持媚娘的人么。武昭仪想来想去也是一筹莫展。
就在这时候,一个人出来了,为武昭仪摇旗呐喊。
此人仪表堂堂,一表人才,为人彬彬有礼,对人不笑不说话,要是你被他温柔笑容的言辞所打动,想要和他推心置腹,那就大错特错了,此人最擅长暗里算计人。
此人便是当时任中书舍人的李义府,着名的笑里藏刀就是从他这来的。李义府614666年,字号不详,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后来做到唐朝宰相。
早年以荐举入仕,历任门下省典仪,迁监察御史,拜中书舍人。李治为东宫太子时,以为太子舍人。积极迎合高宗,实施废王立武,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武后的心腹大臣,进爵广平县侯。任相期间,广结朋党,卖官鬻爵,权势熏天,妄行不法之事。迁中书令,封河间郡公。出身微贱,虽官居右相,而不入士族。因此,奏请重修氏族志,主张“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
李义府早年因祖父担任射洪县丞,迁居永泰今四川盐亭县。贞观年634年,李义府因善写文章被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表荐为门下省典仪,后又得到刘洎、马周的举荐,改任监察御史,并随侍晋王李治。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立李治为皇太子,任命李义府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他进献承华箴,提到“佞谀有类,邪巧多方。其萌不绝,其害必彰”,虽是极力逢迎太子,却被认为是耿直坦荡之人。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后,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李义府改任中书舍人。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又命李义府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
永徽六年655年,也就是武昭仪想要做皇后失利这一年,李义府也不知道因为什么芝麻小事得罪了宰相长孙无忌,长孙无忌那是权倾朝野的权利啊,想捏死李义府如同捏死一只蚂蚁一样。可长孙无忌并没有想捏死他,只是想给他换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