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0章唐伯虎的故事(2 / 2)正心修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叶秋说完,俩人就出门了,很快她们就来到后山,来到这里,俩人就在后山里转了转,接着她们就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俩棵挨得很近的大树,而俩棵树中间,则是吊着一个秋千,这时

乔燕燕笑道:叶秋哥哥!不如我们去那棵树下的秋千上,做一会把!你觉得怎么样?

叶秋点头笑道:好啊!

叶秋话毕,俩人就来到秋千上坐了下来,此时的时间已经到了傍晚时分,太阳也快落山了,而俩人就这样看着夕阳的景色,就在这时乔燕燕又像以往一样,把头枕在了叶秋的肩膀上,同时笑道:叶秋哥哥!你给燕燕讲个故事吧!

乔燕燕话毕,叶秋就笑着看了看她,然后又伸出手轻轻的摸了摸她的头发,而被叶秋抚摸着的乔燕燕微笑着闭上了眼睛,这时

叶秋笑道:小燕!你想听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时乔燕燕睁开眼睛,笑道:叶秋哥哥!不如你讲一个开心一点的爱情故事吧!

叶秋笑道:好吧!不过燕燕你要先让我想想!叶秋说完,就陷入了沉思,而乔燕燕也重新闭上了眼睛。

这时叶秋又道:小燕!不如我来给你讲一个,唐伯虎的爱情故事吧!这应该是个真实的故事!

叶秋话毕,乔燕燕就笑道:好啊!叶秋哥哥你喜欢讲什么,就讲什么吧!我没意见!

这时叶秋也只是笑了笑,然后就把故事说了出来。

唐伯虎名寅,江苏吴县人,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明朝。只因他早年生活放荡,刻过一方“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加上明清的,戏剧,弹唱又编造他“三笑点秋香”的风流韵事,在后人的印象中,唐伯虎是个风流才子。

唐伯虎一生娶过两个妻子,前妻徐氏,出身官宦人家,好享受,慕荣华,热望唐伯虎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一四九九年,唐伯虎乡试第一,中了解元,徐氏喜出望外。谁知好景不长,第二年,唐伯虎进京会试,受到科场泄题案的无辜牵连,不幸琅铛入狱。徐氏得知,料定唐伯虎从此难以高升,就收拾细软,回娘家去了。从此两人分道扬镳。

后来,唐伯虎在青楼中认识了官妓沈九娘,九娘很敬重这位才子,为了使唐伯虎有个绘画的良好环境,她把妆阁收拾得十分整齐,唐伯虎作画时,九娘总是给他洗砚,调色,铺纸,唐伯虎有了这个好伴侣,画艺愈见精到。他画的美人,大都是从九娘身上体会到的风姿神采。九娘见唐伯虎不把她当作官妓看待,就益发敬重他了。天长日久,两人产生了爱情,成了夫妇。过了两年,九娘生了个女儿,取名桃笙。

一五九年,苏州水灾。唐伯虎的卖画生涯自然艰难了,有时连柴米钱也无着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九娘苦心撑持。九娘终因操劳过度病倒了,唐伯虎请来医生,医生诊断后,告诉唐伯虎,九娘已经病入膏盲。唐伯虎尽力服侍九娘,无心于诗画。一五一二年冬至前,九娘紧紧握着唐伯虎的手,说道:“承你不弃,要我作你妻子,我本想尽我心力理好家务,让你专心于诗画,成为大家。但我无福,无寿,又无能,我快死了,望你善自保重。”听了这番话,唐伯虎禁不住泪如雨下。

沈九娘死后,唐伯虎再也没有继娶妻室,晚年皈依佛法,号称六如居士。

叶秋的故事说完,乔燕燕就道:叶秋哥哥!你这个也不是开心的故事啊!

这时叶秋歉意道:燕燕!我也没想那么多,只是随意的讲出来一个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有些悲伤,但是确很符合我们现实的生活。

叶秋说完,乔燕燕就来了兴趣,这时乔燕燕离开了叶秋的肩膀,然后问道:哦!叶秋哥哥!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啊?我有些不明白啊!

这时叶秋道:其实对于一个真正有情有义的人来说,他的一生爱一次也就够了,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情感,都会有离别的那天,而对于重感情的人来说,失去对自己不离不弃的人的那种感觉,必定是心如死灰,至此他也不会在爱了,因为一次的伤,就足可以让他放下心中的执念!

这时的乔燕燕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只是感慨道:只爱一次!

这时叶秋笑道:是啊!有句话说的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们不需要太多,需要的只是心灵上的那么一点点,所以万万不可贪婪执着!

乔燕燕听完叶秋的话,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心情,而叶秋也看出了乔燕燕的心里,于是笑道:燕燕!你不要多想,我不是在指我们的关系,我只是说其他人的生活态度。

这时乔燕燕又疑惑的问道:叶秋哥哥!你现在有我有馨儿姐,又有碗姐!不过你的心里到底爱的是哪一个呢!

乔燕燕问完,就立马反应过来自己不该问这些了,于是歉意道:对不起啊!叶秋哥哥!我不该问你这样的问题的,你不用回答我的。

这时叶秋笑了笑,道:没关系的燕燕!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有想过的,如今你们三个都是我的女人,但是如果我说三个都爱,那你们一定以为我是个花心的男人,但是说不爱也不是,其实我也分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不是爱!

但是如今的你们,都是我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的保护你们,让你们生活的简单幸福快乐,没有忧愁。

至于爱!或许都爱,或许都不爱把!我也不知道了!叶秋说到这里,就不由自主的摇了摇头!

而叶秋说完这番话,乔燕燕似乎也明白了什么,于是她就没有继续说话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