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二章:亩产千斤(1 / 2)上山打老虎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商会会馆里每日都是车水马龙。

数不清的商贾在此出入。

人们兴奋地打探着各种消息。

什么淮南大灾,关中那边,应该是颗粒无收了。

除此之外,辽东的战事可能吃紧,因为据闻建奴可能继续袭击宁远,这就意味着朝廷将继续派饷。

总而言之,一切都是利好。

现在这粮价,固然是高不可攀,可在许多人的心里,似乎还不够。

此次,等于是天灾人祸一道都来了,可比往年都要厉害得多。

再加上,万历年间虽然也闹过几次大饥荒,可毕竟,那时候张居正改革之后,朝廷还有足够的钱粮进行赈济。

可现如今,这天启年,历经了万历三大征,历经了犁庭扫穴,再加上辽东的崩坏,朝廷已经没有任何余力了。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切都在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甚至有人传出流言,今年的粮价,可能要到二十五两。

二十五两啊!

这相比于往年,至少攀升了十倍以上。

要发大财了。

粮商们依旧还在想尽办法购粮,哪怕是超出现在的价格。

银子不足,那就借贷。

吴文龙已经告贷了三万四千两银子。

其他的粮商也没好到哪里去。

要知道,若是在往年,粮商的收益虽然不小,可毕竟只是赚取中间的利差罢了,哪里有暴利可言?

可现在不一样了,抓住这一次难得的机会,便能将未来几十年的钱挣了。

面对这样的诱惑,又有几人能够把持得住呢?

几乎所有人都欢天喜地。

于是这一次,陈默言又如往常一般的来听戏,他和其他几大粮商,几乎成为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还是一身不显眼的衣衫,坐在不起眼的角落,今日他没有点曲儿,只闲坐片刻,便匆匆走了。

他这种从容不迫的姿态,让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此时,许多人不禁嘲讽起张家来。

那张家原本藏着这么多粮,只涨了区区十倍,便紧着将粮全部发卖出去。

若是这粮在我的手里,没有二十五两一石,我一粒米都不会卖出去。

而此时,市面已经萧条。

这缺粮引发的恐慌,是实打实的。

许多百姓开始节衣缩食。

即便是现在的新县,有不少人以纺织为生,每月有几两银子的收入,原本生活还算殷实,可现如今,却一下子跌入了地狱一般。

以往每月在粮食上的开销,至多不过一两银子。

可现如今,全部的收入拿去买粮,一家人尚且要饿着肚子。

外头都在风言风语,说什么关中那边已是人相食了。

又说大量的流民四起。

这些话,加剧了人们的恐慌情绪。

几乎每一个男人或者妇人,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各家粮店碰碰运气。

可实际上许多粮店已经不开门了。

即便偶尔开门的,卖的也是夹杂了许多沙粒的陈米,可即便是这样的米,价格高昂,却依旧有人趋之若鹜。

民生艰难至此,这还是京师,京师之外,又是怎样的世界,也只有天知道了。

天启皇帝三令五申,下旨痛斥百官不能为朝廷分忧。

这不下旨还好。

一下旨,一窝蜂的弹劾便送进宫去了。

大家纷纷表示,陛下说的很对,现在我要揭发一个靠粮食发了财的,没错,就是新县的张家!

他们靠着粮食,发了大财,张静一深受国恩,竟视社稷苍生与不顾,恳请陛下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这种说辞,摆明着是给天启皇帝难堪罢了。

骂我们做什么?你先干掉那最奸诈的张静一去。

天启皇帝气得七窍生烟。

而当粮价到了十七两的时候。

张静一这边,大抵已经谋划定了。

京城又下起了雨。

一场急促的暴雨之后,清平坊一切如新。

这一天的早上,张静一在案牍之后,笔走龙蛇,写下一份奏疏,随即命人送入了宫中。

不久。

勤政殿里,天启皇帝得了奏疏,表情却又怪异起来。

“召诸卿觐见。”

众臣闻召,纷纷赶来,这些日子乃是多事之秋,所以大家都低垂着头,默不作声。

天启皇帝道:“张静一有奏,说是他在昌平开垦,自初春至迄今,种植出一种新粮,亩产可得粮千斤,诸卿以为如何?”

“”

群臣用一种窒息的表情看着天启皇帝。

天启皇帝眉一挑:“说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