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煤矿,五七干校。
下车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写在外围墙体的标语:
“五七指示放光芒”。
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只不过乡村的土路满地泥泞。
从长途客运到“京郊煤矿”那条漫长的泥泞道,何更生小心翼翼地从泥里拔出双脚,另一只手拉着冉秋叶。
深一脚浅一脚的走了半天,两人终于来到这处叫“京郊煤矿”的地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里数百栋两层楼高的筒子房,还有宛如监狱的厂房大院。
分配一南一北两排筒子房,南边住人,北边放杂物。
用砖砌的墙面,跟外围的墙体一般,没有涂白灰。
何更生看到有些爱干净的“人家”,就在墙糊报纸。
冬天还未来临,但是已经有人进进出出再取暖生炉子,每家外墙都有一个烟筒口。
有的没人住的筒子房则是撤了烟筒,就用报纸塞那个口。
还没等进院,满墙的大字报唰唰的铺天盖地出现:
“1966年5月7日,某某某发表了著名的“五七指示”,提出……,批判……”
“1968年5月7日,纪念某某某的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把大批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下放劳动,定名为五七干校……”
最后是大院门最为醒目口号:
“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还没等走到岗哨,通过来过几次的冉秋叶介绍,何更生得知:
干校实行军事化管理,正好某位将军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锻炼4年,现在为军管领导,干校配有一个加强排,负责安全保卫以及看管任务。
但是,实际维持京郊煤矿正常运作的是一个什么什么“革委会”的地方。
目前干校成员分为10个连队,每个连队百叭十人。
他们中有二三十岁的大学毕业生,也有六七十岁的老革命、老干部,有的是夫妇二人一起来的,也有带孩子来的。
这么多年,二三十岁的大学生熬成了奔四。
六七十岁的老同志,要么熬成了行将入土,要么早就化作了一捧“白灰”。
干校成员的工作,主要就是劳动生产,以及思想改造。
何更生随着冉秋叶来到了岗哨跟前,这时几名威武的“五七战士”由岗哨走了出来。
“老乡,等一下,军事重地,请勿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