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车从袁家队伍后面过来,这时候那些袁家子弟已经如波分浪裂般分为左右,将这辆车让进来。袁彰武这时不得不回头去看,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自己的门下不敢动手:不提帮里身份,单是对方身上穿着制服,自己人就不敢动手。
光棍不斗势力,混混不敢招惹警查。是以混混打架都要先给衙门送礼求个方便。一两个巡捕,就能赶散几十个江湖好汉。别看这里是日租界,国民政府的巡警在此没有执法权,可是只要穿着这身老虎皮就没人敢动。
这年月巡警的地位不高,可是对于这些江湖人来说,依旧是不可招惹的存在。天津的巡警抱团,尤其是面对江湖人的时候尤其如此。谁惹了一个巡警,就是所有巡捕公敌。尤其这位还是个警官,就更不是能随便招惹的主。
混混不能一辈子待在租界,谁也不想一到华界立刻被全部巡警针对,再说,即便是租界里的巡捕与华界巡警也多有往来,互通声气。是以除非万不得已,谁也不想惹这种官方人物。不过袁彰武今天这场打斗早已计划周详,官方民间都有充分的势力准备,并不会因为一个巡官的出现就破坏自己的步骤。
他朝苏兰芳瞪了一眼,“行阿秃子,长能耐了,学会报官了。不过爷看你这个脑子也就到这了,这是日租界你找个国民政府巡警有用么?我就不信了,他敢把三爷带走?”
人力车这时已经在两方对峙的正中空场停住,宁立言靠在车上,懒洋洋道:“我说袁彰武阿,爷叫你好几回了,你怎么就不知道动弹呢,腿有毛病是么?今个是咱家里的事,我这个当长辈的过来有嘛不行的?白云生光收了你拜师费,没教你门里规矩么?要是这样,我得找他算账去!”
袁彰武眉头一皱,他本人除了拜租界华探长刘寿延为干爹,和日本人也有勾结,虽然不敢白日杀人,但是对于一个五等巡官他也不至于太害怕。对于宁立言这个名字他倒是听说过,知道这是天津巨商宁家的大少宁志远的私生子,在宁家排行老三,天津街面上的“玩孩子”里,也有这么一号。
放在过去,袁彰武倒是不敢招惹宁家这种大商贾,毕竟宁家是天津华商公会会长,天津商会五大董事之一,即便是家中私生子也不会害怕一个混混头。可如今时移世易,自己傍上了日本人的关系,宁家这种商贾,也不一定能奈何自己。
再说宁立言的名号他也听过,据说是个有名的败家子。先是闹着分家,从家里分了万大洋,结果没用两月就花个精光。接着就和码头脚行混在一块,最后气得他老子没办法,给他找了关系进警队,算是给他找个饭碗,其他的事不再过问。虽然没有公开登报声明断绝父子关系,但是谁都知道,宁立言的事宁家不会再管。
这样的人姥姥不亲舅舅不爱,即便自己给他点教训,只要不出大格,宁家绝对不会出头。如果宁立言不惹自己,自己犯不上去招惹,可是他主动出来架梁子,自己收拾他宁家应该不会说话。
他朝宁立言那走了两步,一抱拳:“三少,你的名我听过,咱两都行三,算是有点缘分。你今天喝酒了吧?醉话,我不跟您计较。要玩去别处,这不是您玩的地方。不管是谁把您邀出来的,您都赶紧走,这事您管不了。再有,虽然咱清帮有规矩许充不许赖,可是也分事,冒充大辈这事可犯忌讳。要是遇到脾气不好的,给您几个嘴巴,您也没地方叫屈。”
宁立言乜斜着眼睛看了一眼袁彰武,眼前闪过前世的一幕幕镜头。
前世自己出身豪门,结交的不是大少爷就是富家千金,对于这帮城狐社鼠压根不放在眼里。却没想到,最后还是折在这些人手里。先是情报站被袁彰武手下的混混探听到消息,自己撤离时,又是被袁彰武亲自带徒弟在火车站扣住,送交日本特高课手中。
那时候的袁彰武已经是天津汉奸队伍里一员悍将,组建“袁部队”号称袁司令。手下这些混混,也使枪弄棒的,成了一方人马。自己虎落平阳,最后在栽倒这些人手里,算得上死不瞑目。老天开眼,又给了自己一个机会,袁彰武就非死不可。
宁立言鼻子里轻哼一声,“三儿!我看你是越活越糊涂了,我连你师父是谁都知道,还能不知道你什么辈?二转七七剩此垆须从瓶鼎用功夫苦心记取安和庆日月巍巍照玉壶门里的传道诗会背么?懂这个的,会是冒充的?我拜师西头刘桂希,正式入门受香,开堂传法,清帮二十二代通字辈归帮兴武六,跟你师父嘉海巳白云生同辈,你说咱两怎么论?再看看这个,你认识不认识?”
说话之间,宁立言将自己的拇指高高挑起,露出那枚精光闪烁的黄铜扳指。苏兰芳那边立刻有人低声道:“十三太保扳指!是门里的十三太保扳指!这真是刘太爷的徒弟,还是心腹的徒弟!”
清帮起于漕运,最早乃是运河上的漕丁以及苦力脚夫为了保卫自身,与其他组织争斗而成立。当时运河上生存艰难,要想活下去不被人欺负,第一要敢打敢拼,第二要上下一心令行禁止,是以帮会内部极重尊卑,小辈的势力再大,遇到潦倒长辈也要磕头行礼,点烟敬茶。
宁立言拿着辈分说事,还真让袁彰武没话可说。而宁立言背诵的帮里传道诗和这枚十三太保扳指,也证明了他是刘桂希徒弟这个身份无可置疑。
天津清帮分为三派,一是袁家二少袁克文在天津传道收徒,收的都是文人墨客再不就是梨园子弟,和底层社会牵扯不多二是山东厉大森在天津大开山门,不问愚贤一概收容,天津大批城狐社鼠基本都是这一支的鲁传清帮三就是天津本土清帮,弟子门人较少传承不广,其中最出名的是清末时大名鼎鼎的李金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