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府绛云院:
张忠正围坐在食案旁,在蓉儿的服侍下用着早饭。
“伯爷今日起得很早,是有要事要忙吗?”蓉儿将碟中的酱菜夹到张忠碗里,笑着问道。
“今日会在府中招待一些人。”张忠将最后一块馒头就着肉粥吃进嘴里,随后回答道。
“还是为了宝钞的事吗?”蓉儿心疼道“伯爷这几日为了此事,忙得昏天黑地的,人都瘦了。”
张忠听了此话,拍了拍蓉儿的手背,笑道“明日宝钞便可发行了,等熬过了今日,等宝钞走上了正轨,我便能轻松下来了。”
张忠嘴上如此说着,可心里依旧沉重,因为自从他执掌宝钞提举司后,随着对如今的宝钞运行机制了解越深,他愈发无奈。
就比如,张忠知道这大明宝钞的发行方式仅有两种。
一种是用来兑换民间百姓商人手中的金银,而且混账的是在朝廷禁止使用金银交易后,又规定百姓可用金银向朝廷兑换宝钞,却不能用宝钞向朝廷兑回金银。
另一种是用于财政上的支出。
朝廷原来很多需要用白银、铜钱或是实物支出的开销,都改用宝钞来支付了。
至于回收宝钞便只有赋税这一条途径。
但大明朝是个农业为主的国家,赋税收入主要靠田赋。
而明初规定宝钞在财政上的用途,是按钞七钱三的比例缴纳商业税,并不包括田赋。
因此,宝钞回收的数量非常有限,贬值便不可避免。
想到此处张忠又叹了口气,深感任重道远。
“咄咄”
一阵脚步声传来,张忠随即便看见陈管家匆匆而来。
“伯爷,京师中有名的晋商与徽商都已经到了,我将他们带到花厅,伯爷可以去见他们了。”陈管家徐徐说道。
张忠听了不由精神一振,因为他找的托到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自洪武后期,宝钞已经成崩坏之势,宝钞在民间的信用已经岌岌可危了。
虽然张忠执掌宝钞提举司后,对整个宝钞制度进行了变革。
按照张忠的设计,如今的宝钞有了准备金,可以与金银铜钱相互兑换。
而且是分界发行,每界三年换新一次,同时将旧宝钞换回并销毁,保证市面上流通的宝钞数量变化不大,避免产生通货膨胀。
但是这信用它是很重要的东西。
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旦别人不相信了,便很难让对方认同。
所以张忠需要京师这些有实力,有名气的大商人为新发行的宝钞背书,借助他们的名气与信用,让民间能够正视新发行的宝钞。
自然张忠也知道这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民间愿意尝试,张忠相信经过他设计后的宝钞是能经受得住考验的。
想到此处,张忠不再迟疑,用棉巾擦拭了下嘴,便起身离开食案,向花厅走去。
.......
花厅里,京师晋商与微商按照籍贯,分左右相对而坐。
此时花厅内众人都低声窃窃私语,因为他们虽然有钱但毕竟身份低了些,如今被请到英国府来,而且据说一会还是陛下身前红人永春伯接见他们,如此阵仗如何能不让他们心中忐忑。
当张忠走进花厅时,看见的便是众人左顾右盼窃窃私语的场景。
只是让张忠稍感意外的是,坐于左右首的两人倒是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
张忠见状,不由心想“不愧是能坐在首位,成为各自商帮扛把子的人。”
众人见张忠进来,后面的陈管家毕恭毕敬的跟随,知道是永春伯这个正主来了,遂纷纷起身行礼。
“无需多礼,诸位都坐吧!”张忠在上首的圈椅上落座后,笑着说道。
众人这才各自坐好,都是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
张忠首先打量起与自己相距较近的两位男子。
由于陈管家之前已经将来人的身份跟他介绍过,所以张忠知道,坐在自己左手边的是晋商的代表人物陈思南。
其人年近五十,身穿一件三林塘出产的青色标布制成的道袍,头上戴着一顶天青色的堂帽,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精明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