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六章 重新落子(1 / 2)青州司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世民回到长安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

然而他却没有按照礼制去召见大臣,而是直接去了凌烟阁。

观音婢紧跟其后。

“陛下,你如此匆忙连朝会都不召开,是发生了什么事吗?”

或许是蜀山最近降临在长安郊外的原因,上面的残余法阵自主吸收天地间的灵气。

观音婢本就是一国之母,身份尊贵。

即便是消息不灵通的古代,大家也知道有这么一号人存在。

万民所念之下,这灵气也受到了牵引,现在的她看起来根本不像是生过几个孩子的人。

如果不是身上那一股不怒自威、母仪天下的气质,旁人或许会认为这是一个刚刚到了结婚年纪的妇人。

李世民命人取来几块木牌,他将木牌捏碎,化作粉末,然后以气运碑将其重新凝聚。

观音婢看着李世民以指作刀,在木牌上重新刻上名字,放入原先木牌的背后。

她吓得大惊失色!

“观音婢,今日之事不可外传。”

“臣妾领旨!”

李世民来不及解释更多,他站在太极宫的顶端张口一吸,便将这笼罩在长安上空的两股人族气运吸食的一干二净。

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向东远遁而去。

气运这东西,不是任何法术能够干预的,即便是天外天的老君也只能通过人为来干预。

此时已经是深夜,李世民在宣政殿召见房玄龄。

同时李泰和李治两位皇子也位列在一旁。

两人没有注意到一向威严的母后大人,此刻却紧皱起眉头。

他们以为李世民召见他们是要询问这些日子的功绩,不然要叫房玄龄过来干什么。

这几个月,如果不是有一群老臣猛将在,他们两个人也做不来什么大事。

全国上下,到处都忙得鸡飞狗跳,除了老弱病残,没有人闲得下来。

只不过,和以往的劳民伤财相比,现在所做的事情,完全就是为了大家自己,所有人多干一天活就能多有一口粮、一袋钱。

当然,你说我吃不了这个苦,我想休息,也行。

但你只要闲下来个三五天,你就会发现别人的财富正在迅速增长。

以至于那些名门将种的米虫都被家中的老人赶出去干活,不管做什么只要有得赚就行。

觉得自己不需要钱的,那就兑换军功。

毕竟现在,除了岭南地区魏征还在顽抗蝗妖之外,就剩下东面的高句丽有仗可以打了。

一边是天下修士尽出也奈何不了的蝗妖,一边是犹如天神下凡、鼎力相助的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联军。

去哪边都太过于危险,想要混军功,难度系数太大。

在境内,出卖劳动力已经是换取军功最优质的选择。

当然,也有几个不长眼睛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谁的教唆,居然在这个时候想要造反。

有几个刚刚斩断大唐的国旗地方将领,刚刚下了城墙,就被群众以及部分守军围殴致死。

有了前车之鉴,后面的人虽然谨慎了许多。

但在房谋杜断的谋划下,几乎兵不血刃,就将叛将捉拿。

“房爱卿,你觉得天下民心为何而聚?”

房玄龄不假思索的说道:“谁能让他们安居乐业,他们就向着谁。”

“也就是说,对大唐子民有利的事情,对于别的国家来说,也许就是灾难。”李世民补充道。

房玄龄点头。

也正是如此,房玄龄在对外战争的政策上实际要比大多数文官激进的多。

他甚至主张在李世民回来后,对周边各部落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扫。

这个提议受到了许多武将的拥戴,但李靖却是反对的。

不是如今大唐兵力不够,而是东面战事过于焦灼,两边打得有来有回,谁能说明天不会发生意外呢?

如果现在,继续北伐或者西征,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房玄龄倒也没在朝堂上争辩什么,他相信李世民坐镇大唐,什么牛鬼蛇神也翻不起浪花来。

本就善于谋略的他,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为了争某些名头而跟李靖产生争执。

“陛下,微臣以为,东征高句丽,还得陛下亲自领军,仅仅靠太子监军的话,难有成就。”

李世民挥手,示意他停下。

“爱卿,我想你理解错了寡人的意思。寡人并非是想让大唐成为这世间唯一的帝国,而是在想这人心二字,到底有没有轨迹可寻。”

“从古至今,改朝换代多少次,这民似乎总是在水深火热之中。”

房玄龄不知道李世民为什么会讨论这个问题,虽然每一个朝代都有人为了让普通人奋斗而努力。

或是惩治贪官污吏,或是开疆扩土。

但这一切都显得毫无意义,历史会不断的重演,无论你多么努力,最后都会重蹈覆辙。

“七情六欲,千人千面,谁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拥戴谁,爱卿,你说是不是这个理。”李世民问道。

房玄龄点了点头,有人确实高尚,可以为了一些大义而做一些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蠢事。

但是更多的人却只能根据自己最基本的欲望去判断,去跟随。

李世民心中有了决断:“房爱卿,你替我拟一道圣旨,让李靖屯兵东面,不做支援,暂时按兵不动,明面上,作出我要御驾亲征的模样。”

房玄龄虽然不解,但也只好退去。

房玄龄走后,他看向李泰和李治,问道:“你们二人,对这些日子的国事可有什么体会?”

李泰作揖道:“儿臣这些日子只是在母后和诸位大臣的辅佐下,处理了一些杂物,记得父亲之前有说过,招纳大唐的能工巧匠,所以儿臣特地让这些人聚集于长安,成立了白马监,供他们交流学习。”

“儿臣这些日子,让长安的读书人全部到市井和军中传道解惑,并且以此作为考核,确定他们三年后的晋升依据。”李治连忙说道。

李世民又看向观音婢:“皇后认为,两位皇子功绩如何?”

两人皆是看着这越来越年轻的母后,他们的内心紧张万分。

“两位皇子还需要磨炼,他们虽然为国分忧、为君分忧,但这一切都是在陛下的光辉下才能顺风顺水,而且没有作出什么有主见的决定。”

观音婢如此说道。

两位皇子看着面若寒霜的母后,纷纷明白自己没戏了。

“果然,还是心里想念着大哥啊。”李泰内心有点不高兴。

他这几个月,哪天不是在批阅奏章,哪天不是在和家臣商量国事。

不是他不想有点新意啊,而是李世民走前,已经给大唐画好了一个框架。

这个框架除了会影响到贵族阶级的利益外,对于国家和百姓都有着巨大的好处。

如果是以往的朝代,李泰或许会做一些相反的决定。

毕竟真正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可不是那些谁给饭吃就为谁拼命的平民,而是这些有钱有粮有兵的贵族。

但李世民之前将最强大的那批贵族军队全部派往东边,现在长安四周只剩下李靖这些老将的嫡系部队。

谁能翻出个浪花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