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鬼?哦哦,这种东西我听长辈们提起过,在南边的十万大山里面有不少这种东西,似乎和当地苗人的养蛊术有关,难怪会长得这么奇怪。可是搭档你懂蛊术么,六爷我一点儿都不懂的,据说凡是和蛊术沾上关系的东西都很邪门儿,我觉得能别招惹,就尽量别招惹,要不这汤咱们不炖了?”
“真服了你了,我只是上查个资料,怎么惹出你这么多话来?为啥又扯到吃上去了打住,不用解释了,要不然掰扯到天亮都不消停。”
我确实听说过南方的苗人中,有几个部落善于养蛊下蛊,其中蛊术最高的通常都是女子,当地人称其为“草婆”。
这个“草婆”是苗语的音译,本意大概类似“巫婆”、“女祭司”之类,可以前的汉人多数都不通苗话,以为喊的是“草蛊婆”。
实际上,这草婆是一种敬称,主要负责治疗部落成员的疾病,向祖宗神灵卜问吉凶,其地位仅次于苗人头领。
在当地苗寨,千万不能得罪草婆,否则下场往往比被下了蛊还可怕。
后来这个称呼随着行商逐渐流传到汉地,外界人以讹传讹成了“草鬼婆”。
但“草婆”和我要说的“草鬼”完全不是一类东西其实我的表述也不准确,今天捉住的这个东西应该叫“蒐”s。
只不过过去人们书写的顺序是从上到下,所以后世有些不太讲究的笔记里就抄成了“草鬼”。
当年我也是受害人之一,一直跟着念“草鬼”,长大之后查阅了说文解字,才知道念“蒐”,臊得我真想找条缝钻进去。
只是这倒霉的习惯已经养成,看见这种东西还是下意识喊“草鬼”。
此外灰仙传的作者也认为叫“草鬼”比叫“蒐”好,最起码可这样以吸引眼球,增加点击量。
所以文盲这个黑锅让那个肥宅去背好了,小爷我是绝对不背的!
对于“草鬼”,山海经有记载:“厘山其阳多玉,其阴多蒐。”
说文解字中注释为:“茜草一种,食之补气,乃地之精血,故从草从鬼,又称茅蒐。”
这些常规的资料都很好找,我现在上主要为了搜索当年看见的那个故事。
结果我找了半天没找到,也许我记错了,但也可能那个故事根本就不是古人记载的,而是当年那本的作者借古人之名信口胡诌的,这也不新鲜。
“总之,我按照记忆简单地给六子你讲讲,愿意听就当个笑话解闷儿,不愿听拉倒,今儿累了半夜,也好早点儿睡觉。”
“别啊,搭档,有故事不讲,纯属故意吊六爷的胃口。管它是不是真事儿呢,故事么,好听就行呗!”
“那我说了啊。”
这故事发生在终南山中,话说当地有个樵夫,天天进山砍柴,某一天上山的时候,忽然觉得有东西跟着他。
因为平时山里有不少毒虫虎豹,许多同行都丢了性命,那樵夫也很紧张,生怕是遇上了rn的野兽。
他猛一回身,就瞧见不远处似乎有呈个人形的东西,浑身上下覆盖着树叶草根,看不清面目,一下子缩到一颗大树的背后。
樵夫不认得这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但肯定不是野兽,因为那玩意可以直立行走。
因为终南山当地有野人的传说,所以樵夫认为自己可能碰上传说中的野人了。
再加上这个野人的高度似乎只到樵夫的腰间,于是樵夫胆色立马就壮了,想设个陷阱将其活捉,再送到集市上卖个好价钱。
樵夫悄悄地解下一根用来捆柴火的绳子,绑在一根有弹性的树枝上,又把树枝拉下来,在地上做了一个简单的绳套。
如果野人踩到绳套上,借着树枝的弹性便可把它绊倒,并拉到空中,只要樵夫听到动静,就可回来捕捉。
布置完这一切,樵夫就找地方藏了起来。
不多时只听见“嗖”的一声,埋下的陷阱被触发了,紧接着传来那猎物在空中不停地挣扎的声音。
樵夫赶过去一看,一个由绿色树叶和草根组成的怪物,被绳索拉成了一根长条,正挂在树上晃悠。
这个怪物力气很大,挂绳子的树枝不时发出令人牙酸的“咔咔”声。
眼看树枝马上断裂,猎物就要因此脱困逃跑,樵夫觉着既然活的逮不住,死的也一样卖钱,于是抡起斧子就砍了上去。
谁知这怪物身体十分柔软,樵夫一斧子下去,没费什么力气就把怪物砍成两半,樵夫也因为用力过大收不住架势差点儿闪着腰。
就这么一愣神儿的功夫,地上那多半个怪物“嗖”地一声跑没影了,只剩下小半截儿身体挂在树上。
樵夫把那怪物剩余的肢体从绳套上解下,发现它竟然没有流血,剩余的肢体看上去就是一团普通的草根和树叶。
稍微有些不同的是,这团草根和树叶散发出一股股草药的气味儿,连碰过它的手指都粘上一股草木清香之气。
樵夫觉得很奇怪,把这团草根树叶拿到集市上准备卖掉。
结果集市上的人都嘲笑他想钱想疯了,拿一团山里随处可见的草根来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