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任参知政事一职,出任大名府,官封河东道节度,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单单看这头上的名头,甚至还有所提升,不过就是不在京城朝堂了,说白了就是外放养老去了,与之前外放到洛阳的赵普类似。
至于新的参知政事人选,政事堂给出了两个人选供赵匡胤选择,李昉与宋琪,皆是朝中老臣,能力与声望也是有目共睹。
然而赵老大一看这名单,就有些不开心了,挑来挑去,仍旧给了两个与晋王关系颇近的人选。
其实他心中早就有了最佳人选,不用想都知道,那个人就是时任礼部判教谕事的徐明诚。
此人文采好,为人正直忠厚,办事能力强,刚刚进行完的科举,就是他一手督办的。
而且是办的有声有色,一下子为国家招揽了三百多个年轻有为的俊材,是个实打实的能臣干臣。
资历也不差,干过中书舍人,很多宰辅级别的大臣都干过这一行。
虽说现在一下子提到参知政事这幅度稍微大了些,但也并不是那么的离谱嘛。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赵匡胤一厢情愿的想法,其他朝臣可不都是这么想的。
于是最后的结果还是等待,统一意见是不可能统一的,只能各自等待谁先松口,谁先妥协。
“恭喜徐伯伯高升。”
散朝之后,王浩便嬉皮笑脸的贴了上去。
“休要胡言,八字还没一撇呢。”
徐明诚脸上毫无波澜。
“那一撇也快了,只需稍稍再用点力。”
“难说呀,事情仍未明了。”
“那是因为徐伯伯不在局中。”
“倒教训起老夫来了!”
“徐伯伯不要忘了,那玩意可是小侄整出来的。”
“唉!打住!当心隔墙有耳!”
“无妨,让人听了去效果更佳。”
王浩呵呵一笑,全然不当回事。
观你赵二这京中布局,不就是想着再来一出“烛影斧声”嘛。
下药换成火药,再来个意外死亡,随后自己出来主持大局。
想的倒美,这火药说到底是老子捣鼓出来的,能不能炸死人,要怎样才能炸死人,谁最清楚?还不是自己这个实际上的始作俑者。
不过也不能放松警惕,也说不定这火药只是个幌子,到时他赵二也肯定会安排其他一些手段做成这件事。
想想这穿越而来着实是个最大的金手指呀,与生俱来的预知能力,可以让自己用最笃定的眼光去看待某人。
就比如这赵二,尽管除了自己,别人根本不可能会想到他就是想做成弑兄夺位这件事。
因此只要按着这个前提的眼光去看待整件事情,去提前作些准备,用最大的恶意去揣度他,准没错。
不但没错,做起事来还能事半功倍,得心应手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