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车的后面则是由太子建亲领的文武百官,百官无论官职大小,人人缟素。百官之后则是大卫国最为精锐的骑士护卫队,护卫队成员大多数都是在最后这次与狄族大军作战时,斩敌人首级五人以上者,可以说人人都是战功赫赫。整齐的骑士护卫队,旌旗烈烈、马蹄踏踏,其威仪、其阵势无不彰显着卫国军队的最高水准,自古以来,凡被卫王赐为国葬,有如此护卫队护卫送行,这还是第一遭。
晨时初刻,送行队伍已离开王城,准备前往由安平君亲选,卫王下诏赐给卫家的墓地。然则送行队伍刚出王城南门,便被自发前来送行的濮阳百姓拦住了去路。
浩浩荡荡的近几万人的濮阳百姓可谓全部出动,黑压压跪倒在送行队伍前面,挡住了队伍的去路。所有送行之人都被濮阳百姓们的举动感动了,在此之前任谁也没想到,已故上将军卫冉在濮阳百姓们的心中竟有如此的地位。一时间众人无不感动流泪、唏嘘不已。
安平君从百官队伍中快步走到送行队伍的最前面,登上旁边的一个小山包,高声对濮阳百姓喊道:“父老乡亲们,你们对上将军的一片心意,老夫代王上、代卫家、代百官,谢谢你们了,不过还请大家行个礼后就把道路让开,咱们不能误了上将军下葬的时辰呀!”
安平君的喊声夹带着浩然正气,悠悠地传遍了整个城南平原,百姓们人人听得透彻、明白。然片刻过后,却没有一个人起身,仍是黑压压一片地跪着。
“父老乡亲们,你们为何长跪不起呀?有什么事跟老夫讲,老夫一定代为转告王上!”安平君浩然正气之声又喊了起来。
此时,一位看至耄耋的老者,拄着龙头拐杖,颤巍巍站起,对着安平君说道:“老朽代庶民一问,卫王为何不许百姓为上将军送葬?”
原来,在司礼大臣向卫王上奏国葬的各项事宜之时,卫王连看都没看就一切照准了。待司礼大臣方欲迈步离开大殿内书房时,卫王又突兀问了一句:“先王国葬时,送行百姓几多?”
司礼大臣略一回忆说道:“近千人之数!”其实司礼大臣清楚,就是这一千人还是官府强行征发的,如若不然,恐怕先王国葬连一个自发送行的百姓都不会有。原因无他,先王待民过于薄恩苛刻,民又怎会爱戴之。
今卫王所提百姓送行之事,所担心者唯恐卫冉之国葬,送行百姓之数超过先王,那王族的面子还往哪里搁!
卫王沉吟片刻命令道:“卫冉之国葬不允百姓送葬,违者以聚众作乱罪处之。”说完卫王便迷起朦胧睡眼昏昏睡去。其实,卫王之所以作如此想,是因其非常清楚卫冉在濮阳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一位忠孝、重义、爱民的上将军,带领卫国军队十几年来为大卫打下了多少疆土,立下了多少不世之功。这样一位将军又怎能不受国人民众之拥护、之爱戴。
而卫王这道王令却并没有引起什么轩然大波,卫子岭和安平君谁都未曾多想,因这道王令恰与两人之本意不谋而合,他们亦不想因卫冉国葬一事而拢民之正常生活。
可谁曾想到,濮阳百姓竟不惜冒“聚众作乱”之罪来为他们的上将军送行,一瞬间安平君泪眼婆娑了,一时语塞竟不知如何作答了。
恰在此时,卫子岭飞身掠至安平君身旁,对着数万民众深深一躬,大声喊道:“老乡们的心意,子岭代父谢过了,还请大家都回去吧,父亲如果泉下有知,也定然不希望大家这样做的!”卫子岭以真气传声,虽与安平君的浩然正气之声大相径庭,但效果却差不多,整个城南平原上的黑压压百姓们都听得清清楚楚。
然又是一刻钟过后,所有百姓还是长跪不起,卫子岭和安平君都愣证无措了。他们总不能因此事而特意回去要卫王一道王令吧!何况即使是可以这样做,凭卫子岭的性格也不屑于去求那个昏聩的卫王。
卫冉之国葬的送行队伍就这样与数万濮阳民众僵持起来,堪堪半个时辰过去,任谁也没有办法劝说濮阳民众起身让行。大卫国的丧葬民俗,是非常讲究的,非但要按指定时辰下葬,在送葬的过程中还不许中途停留,甚至连在下死的时候都必须是一气呵成,否则会被认为是死者命太硬,那可是要克死者之后代的。
虽说如卫子岭这般修为的剑士,根本就不会把这种民俗之事当真,但也不能与自发送葬的民众一直僵持下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