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明军大败之后,徐光启曾上疏请求编练新军,神宗批准了他的奏请。
擢升为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在通州练兵。
但是神宗不久后便驾崩西去,朝廷忙着党争,没人再看得上这个老头了。
军饷和武器装备开始不时被人克扣,甚至直接不发。
徐光启在通州的练兵计划可以说宣告失败。
心灰意冷之下,已经写好了辞呈。
今日当今圣上诏他来西苑面圣,徐光启袖中捏着已经写好的辞呈便来了。
之前在房山,涞水两县开渠种田,研究各种农业作物,对自己所编写的《农政全书》又有了许多不可多得的体会。
既然朝廷党争伐异不断,有心致事,却无力回天,不如就此离去,回去写书吧,也算是一种报国的方式。
这就是徐光启今日前来西苑面圣的心思。
不一会,一小黄门从西苑里匆匆走了出来,招呼道。
“徐大人,陛下宣您前去面圣。”
徐光启整了整衣衫,对小黄门道了声谢之后,便率先向里走去。
路过小黄门身边时,只听那小宦官说道。
“徐大人大才,陛下求贤若渴,早就在等大人来了。”
嗯?徐光启愣了愣,这和自己想的有点不一样啊。
一般情况下,臣子进宫面圣都是要贿赂前来带路小宦官一些好处的。带路的小黄门虽然在宫里人微言轻,看似没有什么能量。
但是,心眼也小。若是热恼了他们,随便使个坏,让臣子在面圣的时候出个丑还是能办得到的。
徐光启性格刚直,一向看不上宦官,怎么会去主动贿赂呢。何况本来就是抱着递交辞呈,退隐归家的心思来的,更不可能去讨好贿赂对方。
徐光启本来以为这个小黄门会为难戏耍自己一番,没想到对方面对自己的态度却异常谦卑,甚至还有讨好的意味在里边。
再一听请对方所说的话,不由让徐光启有些琢磨不透陛下今日诏见自己究竟有何用意。
没有多想,徐光启把心一横,向里边走去,颇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味道。
西苑中,朱由校正在和毕懋康一起观看着工匠们制作出来的各种稀奇玩意。
比如水泥,胰子等等。
虽然胰子已经在上千年前就发明出来了,但是却并没有什么香味。朱由校根据前世香水的香味原理,在其中参入了香精,相信在这个时代定会受到达官贵族家的夫人小姐们喜爱。
谁说过一句话来着?世界上女人的钱是最好赚的。
王体乾心思活泛,说道。
“陛下,这些东西如果大批量生产出来,拿去卖的话,定会受到人们的喜爱。”
朱由校似笑非笑的看了看王体乾,说道。
“你倒是机灵。”
看到毕懋康有想要劝谏的意思,朱由校便说道。
“这天下,损有余而补不足。每当天下大乱之时,都是贫富差距太大而无法弥补之时。”
这时,刚好徐光启走了进来,听到了朱由校的这句话,心里不由对这位不爱上朝,宠幸权阉的‘昏君皇帝’有了一丝改变。
“陛下圣安。”
“朕安。”
朱由校笑眯眯的打量着这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徐光启却有些诧异自己的好友毕懋康为何也会出现在这里。不等徐光启想明白,朱由校说话了。
“朕拜读过徐爱卿的《农政全书》,此书真可谓我大明之济世良药啊,朕有心在整个大明大力推广,不知徐爱卿有何见教啊?”
徐光启没想到朱由校见面的第一句话会称赞自己,不由有些恍惚。
连忙拜礼,说道。
“臣惶恐。”
意思虽然谦卑,声音却忍不住有些颤抖。
没办法,在明朝的读书人眼里,能著一本流传于后世的书,是莫大的荣耀,如果能让更多人拜读到这本书,更是许多文人更大的期望。
何况像徐光启这样,有心报国,愿意做事的人呢。现在听到了朱由校的话,怎么可能不激动。
朱由校没有管他心里到底怎么想,继续说道。
“就这么定了,现今许多科举士子任一方父母官,整天却只知吟诗作赋,不知五谷杂粮。就让这本书给他们好好上一课吧。”
徐光启没想到朱由校想要把自己的书推广到如此程度,让大明每个官员上任前都拜读一遍。
想象那个场景,自己的每个同僚都以是否熟读并应用自己的书,作为一项为官是否合格的标准。
徐光启心里更加激动了。
朱由校看了看徐光启激动到微微颤抖的身子,嘴角露出一丝老狐狸得逞的浅笑。
小样,还治不了你?还敢隐退不干了?这么大才华能让你回家养老浪费了?
熟悉徐光启的朱由校知道,徐光启在通州练兵不顺利,又受到阉党的攻歼,最后愤然隐退回家,直到崇祯年间才再次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