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初唐时期物价是非常低廉的,就米价来说,每斗只卖四五文,甚或两三文。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中记载: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通鉴卷一九三说:
是岁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不过三四钱。
又有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记载:
至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番息。
同书卷七九魏征传说:
帝指唐太宗即位四年米斗三钱。
以上只是米价的情况,其他农产品的价格也不是很高。
旧唐书卷七八高季辅传中言道:
时太宗数召近臣,令指陈时政损益。季辅上封事五条又曰:“今畿内数州菽粟虽贱,储蓄未多”
贞观政要卷六奢纵中说:
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自五六年以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丹粟。”
通鉴卷一六九载贞观十五年八月:
乙巳,上太宗谓侍臣曰:“朕有三喜一惧。此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此一喜也。”
通鉴卷二,一麟德二年十一月丙寅条说:
“时比岁丰稔,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
由此可知,初唐时期物价的确十分低廉,而且这个低廉还相对保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甚至一直到高宗年间也依旧如此,可以看得出来史家称赞的贞观之治,至少在百姓眼中,的确是值得讴歌的黄金年代。
如今是贞观三年,正是物价最低廉的时期,三十贯钱就是三万钱一贯等于一千钱。换成米的话,足足能买一万斗米。一斗米按十二斤半算一升米放在现在大概是125斤,十升一斗,一斗米等于十二斤半,一万斗就是十二万五千斤这还是按照市价来计算的,这么大宗的粮食交易,卖家不可能不给折扣,这样算的话,买下的米会更多。
就算是按照市价,十二万五千斤米,就算一个人一顿吃一斤饭的话,这么多的米足够十万大军吃一天还有剩余就算再良心的伙夫,一斤饭里放半斤干米都够了,再多就干了。而且这个年代的人是一天吃两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