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八章、黄河之都(1 / 1)陈枫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们沿原路由康乐草原返回张掖城区,却在半途中遭遇省道封闭维修,只好跟随前方的本地车辆驶入村庄小路绕行。眼前宽度不过三米的砂浆路面在西北农村十分普遍,倘若不借助路肩野草丛生的黄土地,恐怕很难同时通过两辆汽车。

小路两侧种满了庄稼,庄稼深处有几位头戴大檐草帽农户低着头在田里劳作。地头上停着辆正呼呼冒烟的蓝色拖拉机,不知道他们是用来垦地还是用来装载粮食。汽车越是前进,我们距离公路越远,不知何时才能重新回到省道行驶,难免不让人心生忐忑。偶尔路过几户农家,院落里传出清晰的鸡鸣狗叫,这浓浓的乡野气息将我们内心的焦虑安抚下来。

就在即将绕回公路的地方,我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前方小路过于狭窄,对向的一辆农用货车与我方的前车僵持不下,造成了一段不短的拥堵。让情况雪上加霜的是,两个方向的后方仍有车辆源源不断地驶来。一筹莫展之际,多亏一位退休警官挺身而出。他操着本地口音熟练地指挥车辆避让通行,看起来十分值得信任,很快就疏通了这条乡间小道。

重新回到公路上的白菜,开始找我认真讨论起之后的旅行计划。看来她已决定不再在张掖逗留,这一点上与我不谋而合。

实际上,眼下只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一是借227国道返回西宁,这一路上将遇到最美丽的一段祁连山;二是经连霍高速与定武高速一路东进折回宁夏;三是沿连霍高速去往祖国大陆的几何中心——兰州。西宁和宁夏于我们而言都是老朋友了,所以兰州自然成为了旅途的下一个目的地。

来到张掖的第三天,天空上阴云如约而至,一家人也按计划赶赴兰州。脚下的连霍高速在武威境内直转向南,沿着祁连山脉的边缘绕行,在兰州境内进入黄河流域。我们花费了四个小时走出碧玉般的祁连山脉,又在黄河流域的滂沱大雨中穿行了一个小时,终于抵达黄河岸边的兰州。说来甚巧,狂暴的风雨此时也在兰州城外戛然而止。

坦白说,我最早了解到兰州,是因为《读者》杂志的缘故。在我幼年的那个年代,通讯远不如现在发达,杂志是我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读者》这样老少咸宜的期刊,算是那时最为抢手的。无论是大写小巷的哪一座报刊亭,都能远远望见它的身影。这本杂志如同一个牢靠的朋友,陪伴我度过儿时的纯真岁月;又像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师长,给了我最起初的文学启蒙。每当看到它落款处的投稿地址,我脑海中便不由自主地想象兰州该是一座怎样美丽的城市。

如今亲身来到兰州,眼前的景象不免让我有些怅然若失。与其他大城市一样,钢筋混凝土修筑的高楼大厦是兰州城区的主流;繁忙的街道上车水马龙,放眼望去全是亮起的红色汽车尾灯。我心有不甘,仍在极力地找寻印象里这座城市的文艺气息。可无论我如何努力去嗅,闻到的就只有汽车尾气而已。不过,还好有位于读者大道上的读者出版社可让我前去朝圣,即便只是停车在路旁望上几眼,也算了却了童年的一桩心愿。

与其说兰州是被黄河穿城而过,倒不如说整个城区是沿着东西走向的河岸规划建设。也正因于此,兰州的许多标志性景观都集中在黄河之畔。素有“黄河第一桥”美誉的中山铁桥,便是这条景观带的中心。

这座由美国公司设计、德国公司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四墩铁桥,修建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当年承载起西北地区黄河两岸交通重担的铁桥,历经战火依然屹立不倒,如今早已不再通行车辆,成为外地游客的观光地标。

中山桥往西不远处的黄河南岸,便是著名的黄河母亲雕像所在。黄岗岩雕刻成的塑像构图洗练,一个待哺的男婴俯在母亲身上,半躺的母亲深情注视着怀中的婴儿,眉目中满是怜惜与疼爱。相信凡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能理解它的寓意,正是黄河母亲哺育了生生不息的华夏子孙。

重现了兰州“水车之都”风貌的水车博览园,则坐落于中山桥向东两公里的河边。充满智慧的兰州先民,早在明朝时期便参考湖广地区的筒车在黄河边架设水车,为河谷中提供了数百年的流动水源。舀满河水的水斗随水车转动升至空中,将水注入引水用的木槽,用以灌溉周边的农田菜畦。黄河湍急的水流,正是助推水车旋转绝佳的天然动力。得此地利之便,兰州河岸上水车数量与日俱增,在解放后一度达到两百余座。后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力浇灌技术逐步普及,兰州水车这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藏身在博览园中供人们追忆。

我们是特意驾车游览了这条黄河风情线,才赶往酒店落脚。考虑到白菜对夜市的痴迷,我预定了闹市区的一座酒店,以便应付她的心血来潮。汽车沿一条小巷驶入酒店停车场,小巷两旁开满了生意并不热闹的小店,店主们时常探出头来同路过的街坊寒暄,让人感受到兰州市井里满满的人情味。办理好酒店入住手续,我们于房间内休整了片刻,果然在晚饭的时候出门去往夜市消遣。

南关夜市与正宁路夜市是兰州最为出名的两个,前者藏有当地人更加青睐的民族风味,后者则是令外地游客前赴后继的美食天堂。

徒步二十分钟,我们率先来到了位于酒泉路旁的南关夜市。入口处重檐的牌楼,坊额上悬有“南关民族风味一条街”的蓝色匾额,立柱上刻有“兴隆气象宾客品味古金城,荟萃西北美食涌香南稍门”的蓝色楹联。顾名思义,夜市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西北民族风味,让人眼花缭乱。为了从中脱颖而出,胡辣羊蹄、牛奶鸡蛋醪糟、尕面片、羊杂、烤肉……都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香气淋漓尽致地挥洒到空气中,引得食客垂涎欲滴。

品尝了几味小吃后,我们转战两个路口之外的正宁路。正宁路夜市委身于局面楼下的一条破旧街道里,比起规划有方、布局讲究的南关夜市,显得有些杂乱无序。走入夜市,一家人完全是被人潮推着前进,正宁路的热闹程度无需多言。这里算是兰州城最为悠久的一条小吃街区,隐藏着不少当地的老字号食肆。可老字号是否一定意味着口味最佳,这就要见仁见智了。

我们在一个烧烤摊后面坐下,才算是逃出了夜市里拥挤的客流。摊位上传来的烟火气在耳边窃窃私语,向我们这些外来游客自豪地诉说着专属于兰州的风味。一盘炒面、一份肉串、一碗羊杂,配上当地风靡的黄河啤酒和大窑汽水,便足以慰藉夏日里躁动的胃肠。

慢慢地,我开始能够理解为何白菜对夜市情有独钟。原来,要想足够彻底地了解一座城市,光靠听和看是远远不够的。民以食为天,要加上舌尖上的体会才能触及到它的灵魂深处。躲藏在烟火气中的夜市正是味觉的博物馆,各大饮食流派齐聚于此过招交手,赋予了在这里能够短时间内寻遍一座城市味蕾信仰与记忆的无限可能。

兰州人的一天大多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我们也在来到兰州的第二天上午得以品味到正宗的兰州牛肉面。

兰州拉面的面馆早已在国内遍地开花,成为天南地北街边最常见的小吃之一。殊不知,把“兰州拉面”这一金字招牌打响的并非兰州人,而是与兰州风马牛不相及的青海化隆人。对于拉面,真正的兰州人眼里只有“牛肉面”这个称呼。若是不小心在兰州当地的面馆提起兰州拉面,很大概率会招来不少嫌弃的眼神。

酒店后门的巷口,就有一家看起来虽不起眼却非常地道的牛肉面馆。面馆布置的十分简单,靠近大门的一侧是账台和一个被擦得通透的玻璃橱柜,橱柜里摆有切成碟的牛肉片及其他凉菜,算是面条的加料区。在账台下单付款后,老板麻利地递过来一张小票,要我拿着票据到面馆最内侧的橱窗去领牛肉面。

透过橱窗,能够看到厨房里两位穿戴整洁的面点师傅各司其职,一位负责拉制面条,一位负责煮面装碗。忙碌的作业台前摆有两口大锅,热气腾腾的那口用来汆烫面条,传来阵阵浓烈香气的那口则装满了牛肉面的汤头。不过是一个转身的功夫,橱窗里端出两碗色泽诱人的牛肉汤面。

碗里的清汤、拉面、白萝卜、香菜、蒜苗、辣椒油,共同组成了兰州牛肉面所谓的“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用筷子挑起几根,弹性十足的面条竟在筷子上跳动起来。一口咬下,软而不烂的面条早已吸收了汤头的香气,加上由香菜蒜苗末带来的辛香尾调,给人以清爽的口感与难忘的体验。

牛肉面是我们在兰州修习的最后一门体验课。此后,一家人便要驱车南下,告别诱人的大西北,转入迷人的西南地区,继续未尽的西部之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