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的爆炸声打破了空间的宁静,漫天飞舞的尘土在半空中飘飘扬扬迟迟不肯落下。
柳川穿着一件黑大褂,头戴着一顶小鬼子的瓜皮帽,腰里别着一个王八盒子,就这样看去,活脱脱的一个二狗子。
在柳川的旁边站着一群小鬼子,其中不少都是小鬼子军官,在他旁边的这名小鬼子年纪大约四十来岁,领口挂着两颗闪耀的将星,无疑不是在告诉众人,他是一名鬼子中将。
将指挥刀杵立在地面,眯眼看着前方的战场,嘴角微微扬起,似乎显得很是得意。
“柳川君,对面的华夏军队即将崩溃,帝国是秉持诚意而来共建大东亚共荣圈。听闻里面被围的人是你哥哥柳世?
你是我的学生,现在我给他一个活下去的机会。只要你进去劝降他,让他投降,我以第三十五师团中将师团长的名义保证他的生命安全。”
这鬼子中将叫永生龟四郎,小鬼子第三十五师团的中将师团长,而他则很悲催的成为了百姓口中的大汉奸。
他叫柳川,祖籍四川,他有一个大哥叫柳世,小时候他们两人跟随父亲来到两淮一带做生意。因为当初四川闹天灾,只能出省挣点银钱。
后来他们长大,家境也变好了,他的大哥柳世便前往花旗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进修,而他则前往岛国首都陆军士官学院学习。
三七年,爆发全面抗战,他是华夏人便被小鬼子给逮捕了,理由是他违法了,实际他们这些留学生都明白,小鬼子是不想他们回国参军给自己增加对手。
他便一直被软禁在了小鬼子本土,三八年时,徐州会战爆发,这永生龟四郎当时时任少将旅团长,在赢的徐州会战胜利时却逮捕了他的老爹柳文尚。
因为柳文尚虽出川做生意,但却并未忘记自己是华夏人的本质,抗战期间,他在两淮和鲁西一带号召富豪商贾捐钱捐物,凑集粮食、大洋等物资给前线军队送去。
徐州会战时他也凑集了大批的钱粮送到前线,谁知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并未扭转战略的颓败之势,柳文尚来不及后撤便被小鬼子在战场后面抓了个正着。
本来小鬼子是要处决柳文尚的,但时任少将旅团长的永生龟四郎认出了柳文尚。
永生龟四郎当年任岛国首都陆军士官学院的教导主任兼步兵科一个班级的老师,而柳川也在那个班级内。
一次无意中永生龟四郎见到了柳川身的父亲照片,也就是说可以算是眼熟了。这见到了柳文尚便把他救了下来。
不要以为永生龟四郎是好心,帝国不是在搞什么自治吗?要以华制华,便提出组建鲁西自治政府,提议让柳文尚出来主持局面。
因为柳文尚为人和善,灾年对老百姓多有资助,平日里也出钱修个学校,修个路啥的,虽是川人,但在鲁西和两淮一带的民间拥有不俗威望。
但柳文尚誓死不从,甚至是出现过数次绝食自杀的事,后来永生龟四郎便用他的儿子柳川的性命为要挟,逼柳文尚就范。
在父子之情和国家民族大义之中,柳文尚选择了民族大义,声称不劳小鬼子动手,他会先儿子一步去死。
永生龟四郎索性将这老头子给关起来,然后转身威胁柳川,告诉柳川,你要用你父亲的名义出来主持鲁西自治政府,要是不同意,我就把你老爹在大庭广众之下凌迟。
从小深受儒家教育的柳川含泪做了汉奸,后来父子两人相见,没有抱头痛哭,只有柳文尚对自己小儿子的喝骂和唾弃,甚至是直言断绝与柳川的父子关系。
柳川伤心欲绝,回到家想不通喝药自杀,然后他死了,咱们的主角就从后世穿越来了,成为了现在的柳川,鲁西自治政府的主任,百姓口中的狗汉奸。
而现在是一九四零年五月份
...............
“永生老师,我无法保证我的哥哥会投降,但我有一个请求,希望老师能看在我的面子让我哥哥活下来~”
柳川微微扭头看着永生龟四郎沉声道,他的哥哥柳世本是在花旗国留学,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毕业后本来是要前往欧洲再进行深造的,花旗国那边都提议他去高卢鸡国深造,毕竟在小胡子的日耳曼军还未横扫欧洲时,高卢鸡的陆军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嘛。
但此时抗战爆发,他的哥哥毅然决然归国参军,回来后就参加了川军,毕竟是四川人嘛,对川军总有一种亲切感。
当时川军的司令刘湘也为了抗战在整编军队,柳世前去,谏言了一番战略思想后受到刘湘的重视,随后在整编过程中被任命为校团长。
先后参加淞沪会战,金陵保卫战,徐州会战等,因作战勇猛,悍不畏死,被破格提拔为第22集团军暂编205师少将师长。
1940年,小鬼子发动枣宜会战的同时,华北派遣军也准备将中原地区的战线推进至秦岭东麓,调遣第三十二师团沿黄河西进,第三十五师团自徐州出发,沿淮河北岸西进,最终合围郑州。
第五战区迎战,层层布设防线阻击敌军,柳世的暂编205师因为是川军组成,作战勇猛,悍不畏死,战斗力在第五战区首屈一指,便被指派坚守许昌。
第三十五师团北进攻暂编205师,鏖战半月有余,最终将暂编205师赶出许昌包围在许昌西北面的桂村一带。
........
永生龟四郎的要求就是让柳世缴枪投降,不投降,只能按照敌军的方式杀死。无奈,柳川只能进入交战区,去找柳世,本来他是准备将小鬼子的军事部署告诉自己的大哥,让他从小鬼子包围圈的薄弱点突围。
但永生龟四郎这老鬼子很狡猾,他派了一个大尉参谋跟着柳川,防止柳川向柳世透露他的具体军事部署,就这样,柳川在这个时代和自己名义的哥哥有了第一次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