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昭最初的目的似乎达到了,在沈孝仁等人的刺激下,工匠们对天工局更加关注了,这里简直成了工匠们的圣地,对叶昭更是言听计从。
经过皇帝的示意,一些工部官员透露出正在大量制造推广天下各地的曲辕犁,许多人也知道了些许详情。
太后为国事殚精竭虑,改良农具,于国有利的称赞,让皇帝颇为扬眉吐气。
“之前你们还劝谏不要成立天工局,这才多久就打脸了。”皇帝暗戳戳想到,十分舒爽。
然而叶昭却并未因此而骄傲,仅靠一个小小的农具怎么可能实现盛世,她不过是借此千金买骨。
有了之前的先例,叶昭再下旨各地府州县有奇技者经选拔可入天工局,凡入天工局者免除全家匠籍,希望能有意外的惊喜。
除去天工局,叶昭为“了解”曲辕犁的应用情况特意去了一趟皇庄,然后表示出对农事的关心,比如询问庄园中农户询问作物的情况,常来看农田等等,让管理皇庄的小官有些摸不到头脑。
同时叶昭借助她太后的身份在庄园里做了一些事情,比如说单独开辟出一大块土地来做实验田,命人试种了小米,水稻,小麦这三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希望让百姓吃饱肚子的叶昭无比想念现代高产的种子和化肥,哪怕没有这两样,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她也同样稀罕。
可惜本朝根本没有出现这几样东西,短时间内她也不可能弄的来,只能因地制宜,从辅助技能做起了。
只是叶昭暗自下决心以后一定要支持出海,不说海外贸易的利润,能带来这些高产作物也好。
叶昭一开始曾打算尝试培育杂交水稻,但考虑到杂交水稻的高产抗病虫等优良特性并不是完全稳定的,为维持这些特性,基本上每一年都需要更换粮种,适时调整,否则后代的品种就可能会退化,操作不当反倒是给百姓们造成损失。
现代粮种的运输便利,更换粮种的问题容易解决,但在古代,即使发展出杂交水稻来,粮种的运输,每一年的繁殖都是大问题,在交通和大面积技术繁殖技术实现之前,杂交的技术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而科学种植,配制肥料,优选粮种则更易在古代实现。
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这几样是很容易就能了解到的知识,在很多人看起来不起眼,太简单,动动手指就能查到,殊不知古代,光是这简单的几步,也是要靠着数百年的积累才能形成一种经验。
叶昭并没有直接拿出这些知识来,而是在皇庄的农户中选了些经验丰富的老农去专门耕种这块田地,并提出谁若能想出令作物产量增加的法子,便有丰厚的赏赐。
即使在现代人们对于土地都有一种依赖和敬畏,在古代土地更是百姓的立身之本。
农乃国之根本,绝对不是随便说一句空话。
叶昭为他们提供环境和钱财,科学种植,肥料配制这些只是偶尔点拨的几句,然后诱导他们去朝这些方向去想。
能被皇庄收为农户的本就是侍弄田地几十年的好手,叶昭优中择优,更是精益求精,说起来,即使叶昭也没有他们对田地熟悉,不过稍加点拨,这些人很快便能想出点子来。
而叶昭给予的赏赐也相当丰厚,除去钱财,还免去其家人子女的奴籍。
自从第一个被赏赐的人出现,农户们就全然忘了疑惑和害怕,仿佛打了鸡血一般,恨不得日日呆在地里,拼了命绞尽脑汁也要把太后试验田里的作物弄好。
除此之外杂交难以实现,选择更好性能的粮种却可以,在古代信息交流不便,没有朝廷的推广,即使是有好的稻种也很难普及,叶昭想要做的就是优选和推广这两步。
她有身份的优势,就像之前一般直接下旨,底下官员便会兢兢业业的找来粮种。
各地送回来的粮种有不少种类,叶昭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粮种也各有特点,官员为了显的工作尽心,每个粮种还有详情介绍,像有些种子口味上好却产粮不佳,有的能长、能产粮但口味一般,还有的特别耐旱耐贫瘠但产量不高。
在叶昭看来,不同的粮种都有用,口味好产量低的可以供给富人贵族,卖出大价钱;能产粮的解决百姓的温饱;耐旱耐贫瘠的则是灾年尤其是大旱时的救命稻草。
另外还有一种旱稻是西南州县传进来的,从少数民族手中换取到的,这种稻子看着颗粒细小,但据说什么地都能长,并且早熟,生长期也较少。
农户们第一次见这种稻种时原本并不看好,在他看来那些饱满圆润的粮种才是最好的,这钟细长的肯定不中用,但听说这种稻子早熟,差不多五十余日就能收获时,种过地的人一下子就想到了这种稻子的好处。
“这,这若真的如此的话,一年岂不是能种两季的稻子?”农户们如获至宝的问道。
在这里这么长时间叶昭也了解到,古代水稻小麦的种植都受到的环境天气的影响较大,南方温暖的地方最多也就是两熟,北方通常一年只能种一季,就别提一年三熟或两年三熟了,一来是粮种的限制,二来则是气温,毕竟一季种下去适宜的时间就那么多,等成熟就差不多天气转冷了。
叶昭的举动朝野皆知,只是碍于太后是在关心农事,以及上次的打脸,暂且没人敢乱说话,但从古至今更重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春天耕种,秋日收割,哪怕皇庄的农耕用的方法也基本上差不多,不过是因为各地的风俗气候不同略有不同,但大致一般无二。太后聚起几个老农就想提高产量,在他们看来无异于想要登天。
当真的出现成效时,所有人都呆了。连被太后赏赐迷了眼的农户,都回过神来意识到这增加的一倍的产量对天下的田地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