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大多数不是做人不能把握底线,就是懒惰、撒谎,甚至拍马屁,将近三百人下来,最终只有区区十七人通过了选拔。
“下一个!”大帐中,崔琰继续着传人的工作。
崔琰话音刚落,门外这次来了一个穿着很是富贵的小子。
“拜见刘大人!”锦衣少年入帐,低首拜了一礼。
“甄尧,你怎么来了!”见到来人,刘和笑道。
之前在毋极,刘和曾经向甄逸承诺过要收甄尧为学生,不过这么长时间过去,刘和东奔西跑,再加上甄尧年纪也小,因此一直未能成行。没想到这次书院招收学生,甄尧倒是自己来了。
“回大人,尧也想进书院学习!”甄尧此时只有八岁,声音都还有些稚嫩。
“是嘛!那你倒是说说为什么要进书院学习?”刘和有些玩味的问。
“因为尧也想像大人一样,将来成为一个对大汉有用的人!”甄尧道。
“哈哈,好!没事,你下去吧,回去告诉你父亲,既是一家人,何必这么见外,入学的事情,就交给我好了!”刘和哈哈一笑。
其实,走后门这种事情,在后世刘和曾经非常反对,只不过眼下甄家对刘和实在太重要了,况且之前自己也曾答应过要收甄尧为学生,因此这点小事便显得微不足道了。
“谢大人!”甄尧揖礼后起身,“是父亲说不想让你为难,所以我才和他们一起来的。”
“好,好!”刘和连连点头,倚功却不自重,甄家的印象在刘和心里再次拔高了一截。
选拔仍在继续。
大儒蔡邕和郑玄的名声真不是盖的,除了淮南四郡,外郡前来一试学生也不在少数,而且不乏历史上有名之辈。
这不,此刻站在刘和面前的,便是来自庐江郡北边汝南郡富陂县,年方九岁的吕蒙。
“在下吕蒙,拜见刘大人!”吕蒙开门见礼道。
吴下阿蒙,“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对于吕蒙的潜力,刘和心知肚明,不过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一下。
“吕蒙,你这次来……”
“回大人,蒙此次前来不是拜学蔡公、郑公,而是专为大人而来!”刘和刚一开口,吕蒙回答道。
刘和自黄巾起义,屡经血战,久居上位,不说有一身杀伐之气,至少上位之气还是有一些的。可是吕蒙见到刘和非但没有一点惧意,甚至显得颇为果敢。
“为我而来?”听到吕蒙的回答,刘和兴趣斐然。
“没错!我姐夫邓当在乌程侯之子孙伯符将军手下当差,得了不少好处,而我和母亲却依旧过着贫贱如洗的生活。因此我想跟着大人您学习,将来成就一番大业!”吕蒙一腔热血道。
“哈哈,好,有志气!不过你为何不追随你姐夫,而选择跟着我?”刘和哈哈一笑问。
“那毕竟是姐姐一家,男子汉大丈夫,当自力更生,不傍人篱落!”吕蒙道。
听到这里,刘和心下了然。
吕蒙此刻说不愿傍人篱落,但是在历史上始终无依无靠,最终还是偷偷跟着自己姐夫邓当出去打仗,最后一飞冲天,想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而这一世,有了自己书院招生这一契机,无论贫富贵贱皆有机遇,因此他才想试上一试。
“原来如此。那你可识字?”刘和又问。
“不识!”吕蒙摇头。
“男子汉大丈夫,需习诗书达礼仪,明曲直讲仁义,重忠孝知廉耻,而后方可独挡一面,你,确定不先入书院学习?”刘和循循善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