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氏做到了。
后来乔氏得到宠幸,被封为贵妃,她便转身向宋徽宗推荐韦氏,韦氏因而受到临幸,这才有了赵构。
有了赵构,母凭子贵,也被封为了妃嫔。
虽然受到了宋徽宗的临幸,但不是宠幸。
好在韦氏肚子争气。
从一个宫女,诞下龙子,封贵妃,可想韦氏对赵构那是多么宠爱。
赵构也不是受宠的皇子,他拼了命想证明自己。
没人敢去金营。
他去。
很多人诟病他议和。
但真实的情况没人去了解。
很多人觉得宋朝武功不行,但是文治还是可以的。
跟明朝完全是反着来,甚至觉得明宋两朝如果能互补一下,那简直就完美了。
但实际上,宋朝的经济方面并不行。
或者说具体一点,王朝和百姓很穷。
要说这个坑还得从“车神”赵光义说起。
宋太宗赵光义在上位的第2年,就举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科举考试。
这次录取的人数,超过500人。
被历代文人称颂为,文人的春天。
隋唐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直到了武则天时代才采用了“糊名制”才算是完善了科举,唐玄宗李隆基虽然全盘推翻了武则天的改革,但是科举的“糊名制”确被他保留了下来。
“糊名制”的科举制度确实是打通了寒门士子的晋升通道。
但是很多人可能误解了寒门的意思,以为是贫寒困苦的人,贫寒那就不就是指普通老百姓吗?
而实际上,寒门其实也是世家,寒微的门第,专指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也叫庶族,并非指贫民阶级。
通俗来讲就是指普通中小地主。
也许很多人觉得,觉得科举不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去参加吗?
先不说隋唐是世族门阀。
就是宋初期,那可是经历了五代的混战,刚刚一统一,最底层的老百姓,能买得起书吗?能请老师给他教书吗?能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吗?
也许大家不了解,赵光义大规模扩科举带来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王朝的官吏,那吃的都是百姓的赋税。
每一个王朝,那都提倡精简官吏,就是为了节省财政开支。
哪怕是现代也是这么提倡的。
在古代,官吏可是终身制的,也就是说:只要做官,没有被削官下狱,在死之前都可以领取俸禄。
而现代社会官史虽然不是终身制,但是俸禄确还是终身制,道理是一样的。
官吏增加,意味着赋税也要增加,而且是在几十年内,会不断的增加。
更可怕的是古代的官吏还不用纳税!
这里就不是说工资了,而是田税。
古代农业社会,主要就是田地的税收。
熟悉古代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古代只要有功名,那就可以不用纳税。
扩招,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背后是一条庞大的利益链。
赵光义8次科举,录取的人数高达6692人。
赵光义录取的人数,足足是他哥哥的35倍以上!
但是赵光义和他哥哥宋太祖时期的版图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
那就说明在不增加官吏的情况下,大宋王朝仍然可以正常运转!大宋是不需要那么多官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