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二凤母女仨人买完衣服紧接着又去了旁边的菜市场,买了些肉菜,这才返回来时的街道。她们一路走走停停又相继买了八个椰子和十斤花生,由于带着两个孩子提不了太多东西,最后买了二十斤糯米便打道回府了。
“镇上的东西好便宜啊,你看桔子才卖三毛数一斤,咱们管区要五毛呢,可惜咱们拿不了那么多。”望着街上比平时便宜许多的水果,鱼涡一脸遗憾。
“没事,这两天小贩还会过来摆,咱爸还没买对联和鞭炮,可以让爸来买。”过年时供品除了要摆年糕,一般也要放几个桔子或是几节甘蔗之类的。
凌二凤笑着说道:“明天你爸得在家做年糕,哪有时间到镇上来呀,对联鞭炮在咱们管区的市场就有得卖。”
鱼旎挠挠头,“对哦,我忘了咱们那里也有哩。”
凌二凤一回到家就开始忙活,没有办法,明天才开始做年糕已经有点赶了。她把花生递给姐妹两人剥,又让丈夫把椰子锯开,由他们夫妻二人负责把椰子刨成丝,别看这活看起来简单,可特别费时间。特别是刨椰丝,力道掌握不好,刨出来的丝太短就是太粗,根本就不能用。
当然,要是只做给自家吃吃倒还好,要是送人,会被嫌弃。
今天晚上吃的比较早,因为还一堆活要干。凌二凤还得将剥好的花生炒了,把花生皮去了,然后再捣碎备用。每年木叶夹都是做两种口味的,花生配虾米是属于咸口的,而椰子丝配冬瓜糖就是甜口的。
鱼旎在厨房在妈妈烧火,浓浓的香味在厨房散开,熟悉的味道,令她口齿生津,“这椰子丝炒熟好香呀,我想尝一尝,妈让我尝一下吧。”
凌二凤见嘴馋的模样笑道:“行!真是个小馋猫,等一会儿凉了之后,妈把白糖撒在里面拌一下,那才是最好吃的哩。”
晚上,妈妈将之前洗好的缸泡上糯米,这一天的活才算是干完了。
……
腊月廿九凌晨四点,鱼英夫妻二人将缸里的糯米沥水倒出来,正准备用扁担抬去打糯米粉,结果发现夜猫子鱼旎也醒了,只能将她也带上了。
外面一片漆黑,鱼旎主动拿过手电筒,“爸妈,我来给你们打手电筒,你们放心在前面走就好了。”
“真乖!你自己也要看好路,路上有很多石头。”
“知道了。”
打糯米粉的地方不远,就在那里沥青大路上,走路五六分钟就到了。他们到时已经有许多在排队了,妈妈因为要提前回家烧开水准备做年糕,就先回家了,由她和爸爸在排队。
打糯米粉的机器不大,但是声音却不小,她发现这个年代的机器声音普遍都大,“哒哒哒”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围绕。
排队时总是无聊的,很多人开始围绕做多少个年糕和木叶夹话题讲起来,年糕和木叶夹做得多,也是一种实力的代表,毕竟这些东西也要花不少钱。
说起年糕和木叶夹这两种食物,在她的家乡也是蛮神奇的存在。在这一年里,不管你家是有结婚生子、建房乔迁、丧事喜事霉事,都会做。人们认为有好事做年糕会越来越好,丧事霉事做了年糕就会把坏事冲掉。
这习俗是什么形成的,已无从考究。
鱼英父女等了二十分钟左右,终于把糯米给打了,给了店家两块钱,鱼英将两个干净的布袋好糯米粉就挑回家了。
父女二人回到家,发现鱼老爷子也过来厨房帮忙了,而妈妈也已经烧好水了,就等着他们了。
做年糕必须要用沸水,然后在沸水里倒入白糖熬一会儿,就可以倒进糯米粉里了。揉米粉需要很多的力气,以往过年不是他爸爸来就是爷爷来揉。
做年糕很需要经验,一个年糕三十来寸,如果不能精确把握米粉的量和蒸的时间,那么做出来的年糕切开后是白色的,中间不熟。
年糕在蒸时,爸爸和爷爷就开始做起木叶夹,而妈妈则负责看火。没错,她妈妈不会做木叶夹。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儿,她手心比较热,不管她沾多少米粉在手上,手心都会把饼皮黏住,根本无法完好地做好一个木叶夹。
也因为如此,每年妈妈都会被奶奶嘲笑,说全村人就她妈妈不会木叶夹。
很多小朋友过年时也试着做,做得都有模有样的。鱼旎自然也试过,结果跟她老妈惊人的一致。
年糕和木叶夹做好后已经是下午两点钟了。
凌二凤将刚起锅的木叶夹捡了十来个,“小涡,你把这个木叶夹给外公外婆送去。另外这一袋是给您二外公的。”
鱼旎:“妈,我和大姐一起去吧。”
“你平时不是不喜欢去外公外婆家吗?每次叫你都不去,今天是怎么啦?”凌二凤虽然疑惑却也很高兴。
“很久没见外公外婆了,想他们了。”
“行,你们快去快回。外公外婆要是给你们压岁钱,你们可不能要哦,老人家没什么钱,知道吗?”农村从腊月廿开始,就已经算是年了,走亲戚都要给压岁钱了。
“知道了。”
她对外公没有太多的记忆,前世与他相处极少,外公给她最大的印象是,每次只要来她家,都会带东西来给她们姐弟仨人,有时是带些水果,有时是带两条甘蔗。她觉得前世挺不孝顺的,她很少去外公家,除非她爸妈出海回来,让她送一些鱼蟹过去,每一次去她也是匆匆将东西放下就回来了。
她也并非是不喜欢外公,相反她很喜欢外公,他非常慈祥善良,不然也不会在那个饥荒的年代收养她的妈妈了。
她一直不喜欢去外公家,其实有一个原因,她从来没有和妈妈说起过。外公只生了一个女儿没有儿子,女儿还外嫁松港岛,而她老妈又不是亲生的,所以两口子一直和弟弟住同一个院里,没有再出去另建,因为不管建不建,属于他的那份地和房子都是要留给侄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