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高层里,罗大纲反对去南京,他义正言辞地进谏道:“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吾属无噍类矣!若悬军深入,犯险而无后援,臣不敢奉诏。”他进献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即全力挥师北伐,先攻占河南,以河南为后方根据地,大军横渡黄河,直捣北京中策是“先定南方九省,无内顾忧,继而三路出师,一出河南,二出湘楚,三出汉中,疾趋咸阳,以徐、扬席卷山左,再出山右,会猎燕都”,即太平天国需要出动三路大军同时拿下徐州、山东、潼关一带,最后合击北京下策是“既建都南京,务必多造战船,精练水师,战船水师建成之前,应先用木筏堵截江面,抢占长江水上优势”。罗大纲之所以在太平军内升迁很慢,一是因为他出身于天地会,“出身成分不好”,二是因为他性格刚烈、脾气耿直,经常当面顶撞洪秀全、杨秀清,使得洪秀全、杨秀清愈发不喜欢他,但杨秀清知道罗大纲是有真材实料的人,所以也没把他雪藏坐冷板凳,继续让他带兵打仗,不过,罗大纲始终只是“战将”而难以成为“统帅”,更别想跻身太平天国和太平军的决策核心了。
罗大纲是太平军水兵部队的总指挥官,唐正财是副的,但唐正财看法跟罗大纲正好相反,他说道:“河南以前阔绰,现在穷得很,河南的地主老财也只能吃得上粗面窝窝头,更别提普通老百姓了,普通老百姓家的姑娘到了十几岁都没裤子穿。河南又严重缺水,澡都没得洗,更别说种庄稼了。天军真去河南扎根立足,清妖都不需要攻杀天军,只需把天军围困在河南,天军就会在河南境内因为没饭吃而全部饿死。”
罗大纲质疑唐正财:“既然北方如此穷困,那满清妖头们怎么还能在北京城里花天酒地、吃香喝辣?”
唐正财解释道:“罗师长有所不知,当今的天下物产,十有七来自南方,尤其是江南,向满清朝廷提供的钱粮赋税更是占了全国将近一半,北方已经比不得南方了。北京城的供应靠的是运河漕运,米面粮食、布匹绸缎、陶瓷漆器、奇珍异宝、n瘦马大部分都是通过大运河从南方搜刮运去北方的。天国定都南京,天军占领江南后,不但可取得天下精华所在,还能切断运河漕运,让北京城陷入钱粮不济的穷困中,甚至能让满清朝廷不战自乱!罗师长,满清朝廷共设立了十个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以及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前面个总督里,都是具体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唯独后面两个总督都是不具体管辖某省某地的,河道总督管的是黄河,漕运总督管的是大运河。治理黄河是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设立河道总督自然合情合理,至于漕运,清廷特地设立一个总督专门管着这事,漕运的重要性由此可想而知。十个总督里,油水最足的是哪个?正是漕运总督!一年就能捞到上百万两的银子!切断清廷的漕运,等于攻占一个甚至多个省!”河道总督在19年裁撤,漕运总督在1905年与两江总督合并,另外,清n在1906年设立了东三省总督,此时还不存在。目前,清n一共有十个总督。
太平天国高层里“学历”最高的是胡以晃和何震川,胡以晃是武秀才,何震川是文秀才。在这件大事上,何震川附和杨秀清,声称“建都南京合乎天命”,他满嘴之乎者也地道:“欲创非常之业,必得非常之人也,欲立永久之基,必得永久之地也,斯能历久而不易宜,亘古而常尊者也。溯自天父皇上帝创造天地以来,其间窃号流传,未尝不代有其人,而究之人非天命之人,国非天命之国,所以杀夺频仍,纷更不一,以至于今。惟我天王亲承帝命,永掌山河。金田起义,用击方刚之旅,金陵定鼎,平定永固之基,京曰天京,悉准乎天命载。国为天国,军为天军,王为天王,京为天京。天京乃是新耶路撒冷也”何震川首次提出了把“南京”改名“天京”,成为天国京城,并且声称“南京天京”就是所谓的“新耶路撒冷”。
吵吵嚷嚷了半天,“建都南京、占领江南”的大方针仍然不变。夏华也是赞成这么做的,建都南京、占领江南最起码能让太平天国在经济上得到保障,老是靠搜刮也不是办法,还是应该进行劳动建设、经营生产的。以江南为根基,拿下整个南方,先与清n南北分庭抗礼,再席卷北上、统一中国,这是十分符合实际的。只不过,历史上,洪秀全、杨秀清在拿下了南京和江南后,因为保守的思想、短浅的目光以及贪图安逸的本性,导致太平天国变得不思进取,安于一隅之地便心满意足了。太平天国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定都南京不算是。汉唐时期欲得天下必先取中原,因为那时候的中原是全中国最发达、最富庶、最繁华的核心,但在清末时,这套理论已经过时了,南方经过千百年的经营建设后,已经变得比北方更发达、更富庶、更繁华了,至于“北方军队擅长骑马射箭,南方军队擅长驾船水战”、“北方军队的骑兵可以在陆战中碾压甚至秒杀南方军队的步兵”,也是过时的理论,别忘了,此时的战争已经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了,装备着火枪火炮的步兵在野地陆战中对战骑兵时完全不落下风。中国从古至今,南方nn向北方nn展开过很多次由南向北的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即“北伐”,但成功的只有两次,一是朱元璋北伐,二是ns北伐,其余的北伐都是失败,包括诸葛亮的北伐。朱元璋为什么可以成功?根本原因是元末明初时,中国南方的实力已经不逊于北方,到了现在的清末,中国南方的实力更是已经超过北方,北伐的成功率也会大增。时代已经不同了,以前北伐难以成功,不代表北伐注定不会成功,此时的北伐是能够成功的。
“华胞啊,你觉得呢?”洪秀全问夏华。洪秀全在军事战略上完全听从于杨秀清和夏华,如果杨夏两人意见一致,他就毫不犹豫地一锤定音,在他看来,杨秀清和夏华同时觉得行的事情,必然是行的。实际上,杨夏两人也极少发生分歧,一直都是“英雄所见略同”,因为夏华不想跟杨秀清发生分歧,并且杨秀清做出的决定大多数确实是正确的、没什么大问题的。
“四哥说得非常对,天军应该占领江南,天国应该建都南京。”夏华干脆利索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话锋一转,“不过,这项国策战略需要稍微完善一下。”
“哦?如何完善?”杨秀清发话道,所有人都看向夏华。
夏华道:“建都南京、战略江南,只是第一步而已,天国疆域乃是整个天下,天军必然攻取所有还在清妖控制下的地方,包括我们现在所处的武昌。既然我们到了南京后还要再打武昌,那么,现在为何还要放弃呢?我提议,留一支精锐之师驻扎武昌,不放弃武昌,天军主力前去南京,拿下南京后,天军主力展开西征,武昌天军进行遥相呼应,南京和武昌之间沿着长江的大片土地都会水到渠成地成为天国领土。”
杨秀清眼睛一亮,陷入急切的思索。
洪秀全听得不甚理解:“华胞啊,当初我们在桂林时,为了去长沙而放弃了桂林,后来我们在长沙时,为了去武昌而放弃了长沙,如今,既然我们要去南京,为什么不放弃武昌呢?”
夏华无力吐槽洪秀全的军事常识和地理知识:“二哥,先前是先前,眼下是眼下,情况不一样了。先前,我们如果一方面攻取长沙一方面又不放弃桂林,那么,天军就会陷入分散,继而被清妖逐个击破,必须为了攻取长沙而放弃桂林,接下来我们为了攻取武昌而放弃长沙,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现在的实力还是有限的,地盘不能铺得太大,但是,南京和武昌不同,南京和武昌虽然相距不算近,但两地都在长江边,水路交通十分便捷,完全可以把两地视为一体。武昌城城高墙厚,乃是一座大型坚城,只要我们在这里部署一支精兵,囤积大量物资,就算十万清妖展开攻城,武昌城也是岿然不动的。天军主力抵达南京后,再展开西征,有了武昌城这个桥头堡进行遥相呼应,天军拿下南京和武昌之间的土地岂不是事半功倍?另外,天军马上要去南京的,天军十万,随军家属则三四十万,拖儿带女、扶老携幼,就算走水路,还是比较迟缓的,不放弃武昌城,可以把三四十万随军家属都暂时安顿在这里,让天军轻装上阵,不需要再派遣很多兵力专门用于保护随军家属,行军自然速度大增,并且,家人得到安顿,天军士卒们也会放下心来,放手放胆地攻杀清妖,如此,岂不是两全其美、一举多得?”
“不错!华弟说得好!”杨秀清表示赞同。
洪秀全看到杨秀清也赞同夏华的提议,自然点点头:“唔,那就这么办吧!”历史上,太平军放弃武昌城、攻打南京城,确实是一个败笔,后来展开西征时又累死累活地对武昌城进行第二次攻打,完全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夏华后来知道杨秀清为什么会那么赞同自己的提议,共有两个原因,第一,自己的提议确实是正确的,第二,杨秀清能借助该国策战略趁机扩军,扩充他的嫡系部队的规模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