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便在张席山家哦,不,现在是张济家的东厢房里住下。
张济老子的丧事,在这里办着,张济大伯、二伯都帮操持着。中午的时候,村里的大户,结伴来悼念。村民也纷纷而来。到了下午的时候,邻村的村长、大户、镇长也都来了。
悼念张济父亲是顺便的,经由张济引荐一下省城里来的贵人,才是目的!
张敬这一伙人,十几把枪,在省城里,就是渣渣,但是跑到张家村里,却就是头一号的大势力了!
张敬当然不是谁都见,得地头上的头面人物才行!
张忠就是当地人,便由他引着,把人带到东厢房中。
其实底层民众,一般小户,对张敬这省城来的贵人,既是好奇,又是恐惧于他的凶名,是不敢主动去求见的。
张敬与陈灿、火生,就见了几个村长,他们都很有礼貌。
傍晚的时候,镇长来了。
这位镇长姓刘,六十多岁了,人都叫他刘举人、举人老爷。
其实他没中过举,就是个秀才。
举人考试还没来得及去参加,大清就亡了,“什么?我大清亡了?”这很伤了他的心,因为他一直自认为、邻里乡亲也都认为,他是能考上举人,做举人老爷的!
不过,他祖上在康熙爷年间,确有人做上过举人。
民国了之后,邻里乡亲都为他可惜,他还是大义镇上大义学校的校长,高级知识分子,人们都尊称他叫刘举人、举人老爷,声望极大。
刘举人家在刘家村,也是个地主,祖上发达过,后来落寞了,现在也就十几亩的田地。
据说落寞的原因,就是因为康熙爷年间的那位举人爷崇信“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道理,卖田买书,造藏书楼了。
过去生产力弱,书籍是很贵的,一部四五十万字的书,就得仈玖两银子,而当时的百姓日薪也就百多文的样子。
洋务运动以来,生产力有所提高了,当下一本书,价格没有从前那样昂贵了,不过对于一般百姓而言,也是比较贵的东西。
譬如适之先生的诗集尝试集吧,十来万字,就得四角五分,这是一般工人一天的薪水了。
刘举人一到,立刻便成了主角,张济本人和他大伯、二伯先就矮了三分。东厢房里,张敬、陈灿、火生正与孙家村、李家村的村长聊着,闻听刘举人来了,其他人都忙起身,说要出去见。
张敬暗暗咂舌,文化人在这个时期,真的很牛逼啊,很有面子啊,就也顺势一同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