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1章 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1 / 2)蓝若妮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覃勇这一开口,所有学生都听兴奋了。

这跟书本上讲的那种枯燥无味可要有趣多了。

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覃勇这一看效果不错,然后就得意忘形了。

你们是不是都觉得一树梨花压海棠很优美?

哈哈,我给你说,这实际上是苏轼这老小子讲的荤段子。

“住口!”教授在一边听不下去了。

覃勇愣了,“教授我还没讲完呢!”

“下去!”教授瞪了他一眼。

然后其他学生就在下面起哄。

“覃勇这个荤段子什么来历啊?”

覃勇见教授没有明确反对,便往下走,边说:“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教授指着覃勇说:“不学无术,这是苏轼写的么?乱弹琴,这是明朝时期的人写的,苏轼虽然给张先写过一首纳妾的和诗,但是一苏轼的水平怎么可能写得这样直白?”

覃勇以前看段子,看得多,对于这个广为认知的段子是接受的。

哪里知道是被张冠李戴了。

教授看见覃勇坐下去了,才结果话头。

“覃勇同学看书很杂,前面说的基本上能从各种历史名人札记、以及苏轼来往的家书中找到出处,也基本讲得都对,不过最后这个是错的。”教授指出了覃勇的错误。

然后介绍了一下这个错误说法的来源。

一直很多人都把“一树梨花压海棠”当作是苏轼调侃张先纳妾的作品,这种说法是错的。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广见于明代迄今笔记的民间段子。

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出自明代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

之后如北华月刊、寄庐茶座、拾慧篇等书都收录有类似的段子,故事主人公和诗句各有不同,但都没说作者是苏轼。

只说是民间“某翁”“浙江定海徐某”或者“沪上诗翁陈某”等所作。

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苏轼写“一树梨花压海棠”调侃张先的说法。

此说法系把民间故事与历史事实混为一谈。

苏轼的确曾因张先纳妾而相互和诗,苏轼写的是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张先的诗没流传下来。

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里收录了两残句: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因为都是写诗调侃老年丈夫娶妻,所以在流传过程中,典雅的原诗被更通俗、更直白的民间段子所取代,以至于造成很多人误以为真。

覃勇不得不佩服,这种专业的和自己这半罐子水是有差距的。

这种随意引经据典考证的熟稔程度,不在专业上潜心专研几十年,是不可能有这样的造诣的。

术业有专精看来真是不是说说而已。

这一节课让覃勇上得感觉很值。

前面因为季芸和祝扫尘的原因,他有点如坐针毡的感觉。

后面自己上台讲苏轼,后面讲出的一个谬误,让他反思了一下自己。

或许自己真的是应该潜下心来,学习一段时间了。

被教授那不学无术四个字说中了软肋。

仔细想想,自己其实还真的没有什么大学问啊。

前世,自己就是混了一张文凭,真没学到什么知识。

这一世,高考看似考了一个逆天的成绩,实际却是作弊得来的。

自己肚子里还真没什么货。

这次讲苏轼,实际也是后世移动互联网太发达。

各种冷僻知识都以讲段子的方式,讲出来了。

然后看多了,就记住了一些。

也不是真的什么大本事。

哪里像教授刚才一段有理有据旁征博引来得让人信服。

自己上学期考试,也是占了自己那个系统的便宜。

把教科书都翻了一遍,用系统记住了,实际呢,自己其实真没掌握到多少知识。

考完自己也就把那些东西放到了一边。

压根都没有去真正领会。

自己放着那么好的资源不用,实在是暴殄天物。

路上祝扫尘和覃勇、季芸两人一起走。

她看了眼覃勇:“你别说,你还真有当老师的天赋,讲课很生动,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勾出来,很了不起啊!”

覃勇自家知道自家事,现在根本就不那么自信了。

他决定今后多跑读书馆。

利用系统的便利,真的让自己变得博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