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两千零三章 黄河隐患(2 / 2)公子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房俊将那一摞书册往前推了推,正色道:“个月,郓州一带河水暴涨,黄河大堤出现多处险情,幸亏当地官府及时组织民富坝维护才保住堤坝。”

刘洎蹙眉道:“黄河汛情很多,既然已经保住堤坝,证明情况在可控制内,又何必提及?”

马周也道:“自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四百余年河道波澜不惊,纵有汛情亦能亦未酿成大祸,其功在千秋啊。”

东汉及其之前,黄河汹涌澎湃,奔腾的河水时常冲垮堤坝、淹没农田,有尤甚者动辄改道,下游地区几乎笼罩于水患之中,每每溃堤、改道,造成农田淹没、流民无数。

汉明帝决心治理黄河,于是派遣王景治河。

王景征发徭役数十万人,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改变黄河原来的河道,修筑千里长堤,使黄河水顺着地势低洼的地方,自然流入大海。然后着手整修汴渠,引黄河水通航,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

自此,奔腾咆哮的黄河再不复往昔之祸患,灌溉农田、运输货殖,安靖四百余年矣。

何至于到了今日,便要再度治理黄河?

房俊指着案书册,缓缓道:“整个夏日,书院学子游历四方、增长见闻,有多人沿着黄河考察水文,发现黄河水位较之前朝开皇年间的记载,已经涨了一尺有余。”

一直坐在旁边不声不响的刘祥道忍不住,问道:“黄河大堤普遍高出水面甚多,纵然涨一尺,也无关紧要吧?越国公有些杞人忧天了。”

房俊看了他一眼:“问题自然并不在于水位涨了一尺还是两尺,而是其涨之原因。若不能溯因循果、未雨绸缪,百年之后会否涨一丈?当然,毕竟是百年后之事,届时亚台早已埋入黄土、骨肉腐朽,纵然黄河下游河堤崩溃、千里泽国,也与你无关。”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刘祥道面红耳赤:“却不知越国公如何溯因循果?”

房俊指着书册:“这些年关中之开发日趋加剧,采伐森林、开垦荒地、人口加剧,诸般原因造成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越来越多的黄泥、沙土被雨水冲入河道,又被河水带去下游。下游地区地势平缓、水流减慢,泥沙沉入河底、淤积河道,导致水位日趋升。”

有赖于王景之功,由东汉以来,至唐宋之时,黄河较为温驯,并未有大规模的河水泛滥。

然而也正是由于河水稳定、未有水患,便使得治理黄河的脚步放缓、甚至放置一旁、不闻不问,终至游之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积重难返,动辄泛滥、改道,酿成大患。

若能从根源之加以重视,何至于这条母亲河在几百年后成为中下游百姓之噩梦?

刘洎拿过书册翻看起来,内容并不复杂,大多都是各种水文记录以及各项数据,没有什么长篇大论的赘述,直观、详尽。

很快看完,刘洎斟酌道:“兹事体大,要谨慎论证才能决断是否施行。”

房俊点头:“这是自然,由古至今,治理江水、河水都是难如登天之事,绝无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急功近利,方案就放在这里,中书令可与工部仔细研讨、推演,至于是否施行,不归我管。”

接下来,诸人又提出各种问题,商议解决,若无统一之意见,便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

末了,刘洎轻咳一声,道:“还有一事,我着实不知如何应对,还请诸位同僚帮着参谋参谋。”

房俊喝了口茶水,扭头看了一眼窗外天色,不满道:“眼瞅着晌午了,早起未能及时用膳,又灌了一肚子茶水,此刻腹如雷鸣、饥饿难耐,不如现在散去,有什么事明日再议不迟。”

刘洎忙道:“事情重大,不能耽搁!”

房俊奇道:“你这中书令也是奇怪,既然有重要政务为何不早早拿出,大家集思广益?现在各个神疲力乏、精神恹恹,哪有那么多精力去思考重要之事?”

刘洎赶紧将事情说了,否则再被房俊胡搅蛮缠下去,指不定就黄了……

“沈婕妤怀有身孕,此乃皇家之大喜,陛下感念其为皇家传宗接代、贡献极大,故而欲晋为昭仪,询问我之意见。”

诸人神色凝重。

崔敦礼问道:“不知中书令如何答复陛下?”

刘洎叹气道:“陛下言之有理,且意志坚决,我不能拒绝。”

“也就是说中书令已经答允陛下了?”

刘洎颔首:“正是。”

崔敦礼奇道:“此事乃天家私事,本不是臣子可以置喙,且既然中书令已经答允,那就该由中书令您起草晋升昭仪之诏书,又何以来征询吾等意见?与我等无关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