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校尉赵怀杰选出一百多名突厥语较为流利的斥候打扮成突厥兵,李曜、兰韶英及高烈、罗仁俊等东风堂成员各自扮作漠北牧民,就连他们所携带的兵器也全部为突厥形制,而剩下的斥候营士卒则跟随刘世让负责在关外险道出口附近巡游,以便突发紧急情况时,能够尽快做好救援接应。
告别乔师望之后,李曜一班人马西出雁门关,翻过一道陡峭的山梁,又举步维艰地通过一条狭窄的山谷,这才来到了朔州地界。
此时已是傍晚,众人在距离谷口不远的隐蔽位置寻得一处平地扎营,并在营地的四方都布置了暗哨。
因为身处突厥人的活动区域,自然不能生火造饭,李曜简单吃了几口干粮,便携带弓刀,揣上笔纸和朔州舆图,牵马准备单独出去探查。
刘世让见状,忙走上前来,奇道:“现在天色已黯,御史这是上哪儿去?”
毕竟夜幕降临以后,山外的旷野上漆黑一片,普通人若无照明工具,肯定什么都看不清楚。
李曜故作高深地笑着说道:“我自有一套夜行的法子,天明之前,定会返回,元钦勿虑也。”
说罢,李曜便扳鞍上马,在众人惊疑的眼光目送下,沿着险道向西缓行而去。
出了谷口,便有一片大小高矮不一的土丘映入眼帘,李曜正打算策马骑上其中一个高大的土丘,以便观察远方的状况,却突然发现这些土丘原来都是墓堆,不由赶紧勒住战马,接着就瞧见马蹄旁躺着一块齐地而断的残碑,碑面上刻着十个隶书大字:“汉雁门右部左曲士卒墓。”
显而易见,这里的坟墓中埋葬着无数汉代边关卫士的尸骨。
李曜莫名有些动容,立刻翻身下马,双手举起石碑,往地上重重一插,便将石碑竖立在墓堆面前,肃然凭吊了片刻,随后给青海骢裹好马蹄,衔上嚼子,这才翻身上马,急急离去。
约莫驰行了半个时辰,李曜策马来到一处真正的山坡,驻马举目眺望,就见前方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旁,有数十顶毡帐,而在毡帐之间,零零散散地点缀着许多篝火。
朔州三面环山,西高东低,东部和中部一马平川,朔州平原土壤肥沃,水草丰美,是塞外罕有的膏腴之地,这里一到秋季,牧草就会生长得非常茂盛,正所谓“秋高马肥”,仅仅马邑周边数十里地便可牧养数百万牲畜,而在桑干河及其各支流构成的水网区域,则是有汉以来着名的产粮区。
这些毡帐所在的位置,原本应该是生长着齐整庄稼的良田,可现在却变成了可以肆意践踏的荒土。
此外,在毡帐群的不远处,还有一大片残垣断壁,显见是一座沦为废墟的汉人村庄,隔着老远都能听到毡帐里和篝火旁传来的疯狂大笑和凄厉惨叫。
李曜听得一阵心寒,将骏马拴在坡下的一棵矮树,然后沿着河畔,悄悄地窜入一间烧焦的房屋残骸里,她蜷缩着腰身,透过墙壁的裂缝向外看去,就见一个强壮的突厥士兵肩膀上扛着一个赤条条的女子,晃悠悠地朝李曜所在的地方走来,随后就将肩上状若死去的女子往废墟的窗口里一扔,拍了拍手,便扬长而去。
这女子正好压在李曜的身上,李曜忙把她放下来,随即朝对方看了一眼,一双眸子登时亮了起来。
因为,这个女人居然还活着,而且还有救!
汉匈两次大转折,都因马邑而起,先是“由战趋和”,二是“由和转战”,正所谓“和亦马邑,战亦马邑”。另外,从先秦时代至今,牛羊畜牧仍然是朔州的支柱产业,并且是全国农区重要的肉羊养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