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的供给,资源的输入,机械的传动,加工与合成,配件的组装,产品的输出。这是基本的无人自动化生产线流程。无人自动化技术并不是“人工智能”,尽管很多环节都有相似之处,但区别是在于机器的自主判断。同样是机器通过运算做出不同的判断进行指令的执行,机器的自主性的应用仍然成为当今世界的难题。
摆在魏来面前的问题是种子和机器的产能,种子面积按照平方公里种植计算,单季增长以2的n-1次方增加,包括新物种的研究需求和储备需求,虽然树木成长很快,但是种子的大量培育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虽然是系统提供的科技,并不是说树种没有了它的劣势:种子一棵树一季的产量只有一颗。魏来手里只有四百斤左右的储备,仅仅能种植四平方公里的地方。
对于有了机器人代替人工的魏来来说,产量不足拖累了公司的脚步。做个简单的计算,一斤种子600粒,株间距4*4米,一平方公里的理论种植数量是62500棵,排除岩石,断层的地块,一平方公里的大概树木在5~6万棵,种子消耗100斤。
一台机器人六个小时就能种5~6万棵树,这是很夸张的数据。当然,目前生产出来的机器人携带量只有50斤,需要往返进行种子的补充,以及电力补充的问题,效率有所减缓。即便如此,按照一天一平方公里的种植速度也仅仅只够四天的种植量。
作为产品这样的机器人无疑是失败的,好在唐明江提出产品迭代的问题,无人自动化生产线所装配的机器人仅仅包含了机体而并未对模块进行流水线生产。
唐明江提出了作为可移动式工业机器人,用模块化实现多功能的延展,公司的主营业务针对“感官”系统和机械身躯作为卖点进行售卖与经营。
为了方便适配与模块功能的开发,节省人工培训的成本便捷的操作系统是必不可少的,魏来也需要时间进行开发。至于新型光伏发电板,也需要国家技术人员的检测与审批才能经营。
魏来暂时对操作系统的开发毫无头绪,尽管“感官”系统的实现方式与制作方法印刻在魏来脑中,设定各项功能参数的数据了然于心,但将其转化为多功能适配系统的难度还是很高。
举个例子,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要想普及生产进入大众的视线,必须通过相应的语言来让机器人读懂你的想法,公开了操作技术,公司也就不用吃这碗饭了。对于编译,魏来也在学习当中。
出了实验室,魏来回到基地宿舍,内心槽点满满。
“小说里的黑科技一个个都猛地不行,开公司随便卖东西。到我这怎么就拉了胯,现在一个产品都卖不了,全靠国家爸爸给钱。”
嘟囔了几句,魏来想起新的科技奖励还没有查看,于是趁着休息的功夫,赶紧查看起来。
“深度扫描技术(成就奖励):无量脉冲探测器制作方法,可制造全景模拟扫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