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秋决定不知道三人态度,还是先行试探一下的好。
“不知道三位阁老,对葡萄牙人怎么看?”
“葡萄牙人?”
三人互视一眼,费宏因为致仕这几年,刚好避开了这群红毛怪来京时间。但杨廷和与蒋冕是见过这些人的。
蒋冕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沈秋说道:“你问这个做什么?按照你进京的时间,你应该没有见过这些人才对吧。”
沈秋不得不佩服这位蒋大人的较真劲,回话道:“沈某虽然没有见过葡萄牙人,但是却听一位老人说起过这些事。”
“老人?”
三位阁老都是一头问话浮现头顶。
蒋冕直接质问道:“什么老人在你幼年能够见到过这些红毛怪?”
好在沈秋之前就在心里盘算过这事,如今正好不急不徐的回答道:“晚生年幼时,乡里有一位百岁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是精神头却很好,所以从他嘴里听到过很多西洋诸国的事情。”
三位阁老一听沈秋说起百岁老人,一下子就不认为沈秋是瞎说了,但实际上沈秋就是瞎诌,只是他知道大概时间节点,所以才敢这么说。
三位阁老的确被沈秋带到沟里去了,如今三人都在心中盘算时间,然而那都是沈秋先前盘算好的了。
郑和的最后一次下西洋是宣德五年,也就是1430年。而沈秋说自己年幼时,乡里有一位百岁老人。也就是说在沈秋十岁左右时,1510年时,这位老人就百岁了。
宣德五年到正德六年,这是八十年。从理论上来说,这位老人十多岁随同郑和船队下过西洋,是完全成立的事情。
故而这三位阁老,从时间能对的上这一点,就相信了沈秋的话。毕竟他们不太认为有人能瞎诌这种事情,殊不知就是这种瞎诌,他们才更分不清楚。
这只能说沈秋运气好,占了信息不对称的便宜。但凡这三位里面有一位,能搞清楚当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具体路线,都不可能让沈秋在这里瞎诌。
无奈,郑和宝图早就被刘大夏给毁了。如今只有途径的国名,这帮连地球是圆的都不知道的高级知识分子,哪能弄清楚葡萄牙具体在什么位置。
反正他们知道,这个葡萄牙是西洋中一国,而郑和当年下的就是西洋。
恩,这是一个地方,没有毛病,逻辑很通畅。
蒋冕还是抱着谨慎的态度,再次于问题中设下地雷:“你说的这位老人,可是当年随着船队下过西洋?”
沈秋回话时,就将这句话里缺少的最重要人物于时间补齐。
“记得那位老人说过,好像是宣德年间,跟随三宝太监下过西洋。您们都不知道,他一说起来当年的事,有多高兴呢。
总是和我说,船队之盛天下第一,而且还广布大明威德于四海,令万国知有大明,而前来朝贡,彼时大明之盛,远迈汉唐啊。”
听到沈秋这么激昂陈词,三位阁老也不由得点头确认,费宏还感叹道:“大明彼时之盛,确实天下无双啊。”
不过蒋冕却没有这么客气,直接就是追问沈秋道:“你说这些,和你说的葡萄牙人有什么关系?”
“额,这个……容我慢说。”
三人一听,也倒不说其他的,直接放松身子,往身后的太师椅一靠,一副准备听宏篇大论的状态。
这给了沈秋很大的压力,于是沈秋想了想,直接说道:“几位大人应该都看过一些宋元时期的东南海运资料吧?”
见到几人点头之后,沈秋接着说道:“晚生认为,国家财赋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收取。市泊司……”
沈秋讲的一大串话,就一个意思。那就是海外贸易很赚钱,并且就仅仅只是税收这一块,都会很可观。
虽然意思很简单,但是沈秋却不能直接将这些话说出来。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将海禁这事整到了一个高度,后人是没有办法正大光明的开放海禁。虽然不至于向复设宰相那么严重,但也轻松不到哪里去。
故而沈秋花了一大堆的话,绕来绕去就是为了,隐晦的将开放海禁这事得好处说给几人听。
当然沈秋现在没法说,闭关锁国就会落后挨打。因为现在的大明刚刚击败葡萄牙人,随便从路边拎一个人出来,都不会相信西洋人有与大明抗衡的资本。
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故而沈秋只能说,西洋人在科学技术上有一些咱们东方大明没有的东西。比如沈秋前些日子提供给兵部的望远镜。
当然,沈秋还提及了一种自己还没来得及生产的老花镜。
说这些的目的,沈秋只是想吸引三位大人,肯多想想开放海禁的事情。
结果其实比沈秋想的略不同,蒋冕直接怼了沈秋一番:“我看你沈秋这颗脑袋是不想要了吧?擅言开海禁者以何论罪你可知道?”
知道,沈秋自然知道,擅言开海禁者罪同谋逆。
可沈秋也不是没有准备的人,非常理直气壮的说道:“沈某从来没有说过,要开海禁的话。只是希望能将我成祖宣宗扬我大明国威,福泽四海的大业继续下去。增强与西洋番邦交流,这也是成祖宣宗当年的功业。”
沈秋的应对方法很明确,你提太祖,我就提成祖,顺便带上宣宗,量你们也不敢有什么异议。
这招确实奏效,蒋冕虽然知道沈秋意图就是要开海禁,但却对于沈秋拉出来的挡箭牌很是没有办法。
杨廷和自然知道这其中的门道,作为大明首辅,对大明的实际状况远比嘉靖这位皇帝了解的多。
其实大明官场中,大家都心里清楚的很。死人的话,没有几个人会遵守。
朱元璋的话也不例外,不过他们不敢明目张胆的废弃,只能采用阳奉阴违的方式。
这算是对朱元璋余威的最后尊重。
而且东南沿海的海禁令,早已形同虚设。地方府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沿海百姓出海自谋生路。
当然也有一些居心不良的地方官,借着查禁违令的借口,迫害良家,致使不少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就这种案件,大明朝廷哪年没有个百八十起。杨廷和等人,虽然知道百姓冤枉,却无力将他们违禁的事实弃之不顾。虽然这种害群之马,不久之后就会被御史盯上,最后落得个罪有应得。
然而,百姓们的冤屈,他们却无从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