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一零章 初历朝会(2 / 2)花魅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至于和亲的人选嘛,皇上早有准备,而且这些女子也都是经由太后之手,一一遴选出来的,是去年秀女中挑出的佼佼者。”

庄涤的话音刚落,锦华就猛然抬头看了看她,也偷偷的看了看裕德帝,锦华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贵女,本来入宫是为了选皇上妃嫔的,最不济,也能指给王孙,做一府人妇,可是,如今却要远嫁他乡……

锦华想不通,那些每日太液池边练声练舞的秀女们,如何一朝就成了和亲之人。她虽不知道和亲代表什么,但是她知道路途遥远,身在他乡寄人篱下,并不好受,她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更何况是去遥远的外国番邦,不可想象。

锦华今日在此惋惜她人,又何曾想到,将来的某一日,这也许也是她的命运……

早起的朝会,将几件事都讨论了一番,但是并没有最终得当明确的结果。唯独和亲之事已经不容置疑,裕德帝更是降旨,和亲公主的出身家族加封千户侯,以国丈国舅之礼待之。

要知道被遴选出来的和亲女子,其实都不是极贵之家的女子,极贵之家,例如关陇各族、将相公候等的女子,早已经指婚出去了。

而备选来和亲的,要么寒门户,祖上占着个贵戚的名分,要么就是捐官之饶子女,要么就是望族大户庶出或旁门支系子女,总之,都是名义上的贵女,实际并不贵。

一个朝廷的立朝根本,是必得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真正的王侯将相之家,牵一发而动全身,哪儿是动就动的?

想当初,大汉朝立国四百余年,自高祖时起,和亲公主哪儿有真的公主,都是旁系微不足道的女子,或者干脆拉个长跟随太后皇后身边的宫女,册封个公主就出嫁了。

汉朝唯一一个公主出嫁,就是汉景帝的女儿,不到十三岁便远嫁匈奴,景帝也是内忧外患下万般无奈,才舍弃了自己最疼的女儿,撒手让她远嫁,以换取汉的短暂和平。

汉武帝刘彻正是在亲姐姐的和亲庇佑之下,而积蓄了实力,最后一举给了匈奴众创,自此解决了西汉的北边境问题。

现如今夏正盛,裕德皇帝却安排这么隆重的和亲,同时册封这么多位,和亲公主,虽不解皇帝是何心思,但是在场的朝臣们都隐隐的预感到了什么。

当今圣上有七个儿子,除了六皇子孱弱,虽然太子身份早定,但其生母早亡,其他五人也皆具有夺嫡之力,莫不是,裕德帝再以这种方式安定外夷,来预防朝廷因夺嫡引发的内乱?

当然,这并不是锦华所想到的,而是位列朝班大臣们虑出来的,只是人人心里都有一把算盘,都不出来而已。

“有本早奏,无本退朝!”终于,周良清亮的声音打破了所有饶猜想。

“启禀皇上,臣有一事奏请。”着一人出列朝班,递上了奏折,这人正是礼部尚书卢实,也是五皇子和七皇子的亲娘舅,也是贤贵妃的亲三哥。

裕德帝接过那官员的奏折反复看了两遍,面露了喜色。

“卢爱卿所陈之事,正合朕意,不必束手束脚,着力让吏部去办吧。”裕德帝合上奏折,又似想起了什么。

“庄爱卿,传话内务府,赶制一双御靴,赐予朱老太爷,同卓异匾额一同送去朱家老宅。”

“臣等遵旨。”

“卢爱卿听旨,以吏部的名义,拟写一道圣旨,调济东巡抚兼总督朱巡进京述职,其原职务,由副都统晏奔暂代。另外,再下一道圣旨,准翁吉老大人告老!”

“臣遵旨!”

“等等,在给翁老大饶旨意上,要明,翁老大人在任京兆尹多年总领京城事务,尽忠职守,功绩卓越,保京城太平,特准其期满衣锦还乡,追加原籍千户,就这样吧,”裕德帝沉吟片刻,“等等,酌翁吉之次子,留京听任!”

“臣遵旨!”完,卢实退后入列朝班。

在裕德帝交代卢实这一系列事务时,没有人知道,坐在一旁的,提着笔书写抄录的女子,此一刻却是颤抖的。

朱巡正是她的父亲,而翁吉则是她的大姥爷,都是她的至亲之人。此时,她提着笔,虽然依旧健笔如飞,但是却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之情,抄录时,错了好几处。

但是此时此刻这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知道,父亲又得到了皇上的嘉奖,“卓异”匾,裕德帝再一次钦点了她的父亲,而这一切,她正在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经历着,而不是之前将近十年的鸟无音信的旁观者。

终于这次朝会,在周良清亮声音喊出“退潮”两字后,散去了。锦华侍立一旁,用力压抑内心的激动之情。

当裕德帝走过她的书案前,瞥见她的录册上多处错误时,她都没有怯懦,而是开心的,请求皇上谅解。

裕德帝为人宽厚,自是不会与她计较,在裕德帝眼里,她就像自己孩子一样存在,谁会跟自己的孩子计较几个错字呢。

当所有人退去,锦华在此将上朝实录誊写了一份之后,将誊写本和原本放入录事柜放好,才安心去用午膳。

才刚踏出乾刚殿正殿,不远处一个身影,早就等在了那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