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后世,这叫农产品预购合同,洪涛就是预购方、农民就是预售方。预购方除了种子和技术之外,通常还要提供一部分预付款以帮助预售方购买合适的农具、农药、化肥。
但在这个年代里预付款就省了,因为宋朝社会比较讲究诚信。就像延津桥旁的清风茶楼,可以把昂贵的茶具免费借给客人带走使用,只要按期归还就不会收取任何押金,凭借的就是社会整体信用。
农民们也没有收预付款的意识,他们觉得有人肯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就很不错了,再加最终的收获全会按之前谈好的价格由预购方收购,这就等于吃了一颗定心丸,还要啥自行车啊。
至于说由于气候、天灾、虫祸等等不可抗力产生的损失到底该由谁承担,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老天爷的过失还能避免吗?
农人历朝历代谁不是看天吃饭,天灾**来了那是自己倒霉,怎么可以怪到预购方头呢,自然就不能由预购方负责了。
这些问题洪涛还没去真正触及,只是听了王安石的转述。这位宰相还真不是纸谈兵,他在当宰相之前做过很多年的地方官,并且利用他的办法把当地的农业管理的不错,所以才会有青苗法之类的新法产生,全是多年实际工作的经验之谈。对于大宋农民的习惯思维,他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但问题来了,不管是提供种苗还是提供技术指导,都是需要钱的。就算富姬这样的家臣和学生,你不给人家工资人家也不会跟着你东奔西跑。
后期还要兴建熬制蜡烛和花膏的作坊、培训和培养自己的销售队伍、购买运输工具和牲畜,这些也都是用钱堆出来的。
大宋朝廷自然不会提供这笔贷款,这件事儿并不是朝廷的政务,换句话说朝廷百官里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此事,只有皇帝和两位宰相心里明白。可他们也只能是心里明白,在资金问题无法左右朝廷决定。
让国库掏钱的手续是很繁琐的,宰相联合皇帝可以做主,但达不到一言九鼎的程度,必须要向相关官员明确项目内容,一个人不告诉全都瞒着基本没可能通过。
皇帝的内帑倒是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但也仅仅是一些。宋朝的皇帝很憋屈,花自己钱都不能随心所欲。
御史言官们天天回家用算筹在桌子摆,一旦发现皇帝钱花多了,马就得在朝堂鼓噪,逼着皇帝公布花销账目,还得当众检讨。
本来花膏的计划是想让各方势力入股的,最终的收益再按照股金多少分配。但这帮子知识分子太爱惜羽毛了,新旧两党都不愿意和这件事儿沾边儿,生怕成为对方攻击的把柄。
可分钱的办法他们倒是想的挺周到,就是控制米囊子花的种植源头,然后再让洪涛以民间的名义采购,就像买粮食一般。
这样他们就可以进退自如了,一旦出事儿只需推说佃户们受了驸马蛊惑助纣为虐,他们顶多弄个不查之责,屁事儿没有,大不了再抓几个种植大户顶雷。
可这样一来,洪涛就得靠自己去筹集启动资金了,还得少动用朝廷力量,完完全全的做一个私营企业,尽可能少的和大宋朝廷扯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