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配件要尽可能的让他简化,要方便通用、加工和维修,只要皮实、耐用则可,不需要考虑什么美观、精密。
为此成本问题成了二人达成共识的难点,直到张祥告诉波多尔斯基,履带式装甲车是奥匈帝国未来能否保证国家安全的支柱之一,所需要的数量往往是以万为单位的。
履带式装甲车的步兵战车,不能光只有机枪吧,我们是否需要考虑对一些车辆进行大幅度的改装呢?
比如有的得安一门大炮吧,好快速支援步兵的防守和突击,有的最好能封闭起来,不用担心中小口径火炮的威胁,作为全军突击的尖兵吧。
这么多种战车,如果都造价昂贵,那我们国家能配置的起吗?配件不统一,那维修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那不得累死啊,所以您这个帝国皇家科学院的副院长得想法子吧,以打赢未来战争为主啊。
想想庞大的俄国,能动员的士兵随便高达千万以上,奥匈帝国要想保证国土和人民安全,必需用战车海、大炮海、汽车海来应对,否则就等着当亡国奴吧。
而要想获得充足的战车海、大炮海、汽车海,就必需考虑成本和生产、使用的便捷、统一,要能一年内制造出至少5万辆的规模,用于更新和补充。
听的波多尔斯基差点傻了,也不再坚持什么所谓的精品了,认真开始思考张祥的观点。
接着张祥还不放心,又说到民用小汽车,说你这个汽车之父,怎么得也得想想办法,使得小汽车能进入到奥匈帝国每个家庭吧。但现在成本这么高,不是中产阶级很难买的起,这能行吗?
还有以后的农用机械、工程机械等,成本高了,人家用起来不划算,还怎么给人们减轻体力劳作,提高机械的普及,如何能显出您男爵大人的英明神武啊。
所以必需得简化、通用大多数配件,使得大家都能大规模生产,降低汽车、农用机械等的成本,保证皮实耐用、廉价的情况下,满足广大百姓家庭的需求吧。
张祥的歪理这才彻底的打动了波多尔斯基,使之成为全球“大规模装甲化”理论的奠基者、“战车之父”。更成为了奥匈帝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世界“农业、工程机械之父”。
但波多尔斯基还是提到班斯卡·什佳夫尼察机械制造厂和斯太尔重汽公司的企业文化问题,比如和平时期他们只生产所谓的精品,战争时期再响应规模化生产。
并建议,低成本汽车和民用履带车辆的问题,最好能得到皇帝陛下和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从新选址办厂,远离边境地带,政府部门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
张祥再次对波多尔斯基的头脑点了一万个赞,大声叫好,并拉着波多尔斯基去见老爹,请老爹也帮忙劝说皇帝陛下一番,如果需要,帮着安排波多尔斯基面见皇帝,阐述自己的观点。
大公听了波多尔斯基的想法,也不由的激动啊。战车海、大炮海、汽车海,听上去就霸气啊,当然大力的支持了,称立马写信告诉皇帝陛下,让波多尔斯基做好被接见的准备。
张祥送走波多尔斯基后,也开始考虑一旦将要发生战争,奥匈帝国要提前准备好哪些东西呢?海外州要提前准备好哪些东西呢?别没准备好,被人民革命了就冤枉了啊。
要对付俄国,最起码在战车、大炮、飞机、卡车等领域上要有巨大的科技和数量优势吧。要对付美国,最起码在单艘战舰、飞机、雷达技术上具有较大优势吧。
法国、意大利、奥斯曼土耳其都不是奥匈帝国主要的敌人,或者说是无法带来什么威胁的敌人,有英国、德国的强大助力,对奥匈帝国来讲根本不具有威胁。
德国是最让张祥矛盾的:
第一、同根同源,奥匈帝国的第一大民族和皇室都是日耳曼人,与大多数德国人同种同文。
第二、卯足了劲也打不赢啊,能打平就阿弥陀佛了,德国的精锐陆军可比欧洲宪兵的人海战术还让张祥犯怵,更何况德国的各项技术水平可一点都不弱,今天你用了什么,过上两月人家就仿制出来了。
第三、能打赢也不能打啊,皇室要失去了强大的日耳曼人和日耳曼国家做后盾,内部危机四伏啊。更何况未来的红色苏联,那可是真正的庞然大物,德国是奥匈帝国抵御其的唯一可靠盟友。
人家红色老大哥,可是要把红旗插遍世界的,指望着和平谈判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德国必需要有强大的实力,否则靠奥匈帝国的小身板,扛不住啊。
所以不能彻底同德国敌对,更不能与德国人民敌对。否则日后有英国帮扶也没大用,把战场放自己的核心地盘来打仗,那张祥和奥匈帝国真不用混了。
明确了自己的未来对手是谁,那战舰、战车、大炮、卡车等所需要的大致数量就出来了。钢材或铁矿石就好储备了,否则以奥匈帝国本土缺铁矿石的现状是根本没法打大仗的。
橡胶、铜等有色金属,奥匈帝国本土同样缺少,橡胶虽没法长期储存,但其他的矿藏基本都可以啊。
奥匈帝国本土不缺的也就是木材、煤炭、钨矿、铝矿了,这些不用从外面引进。但电解铝的技术还根本没有成熟,需加大研究投入啊,否则靠木头飞机想对美国获得巨大技术领先优势太难了。
本土粮食问题是四国联盟的重大死穴,万一美国的潜艇海跑到欧洲,对四国来说就是灾难啊,所以对付潜艇的水听器、深水炸弹、雷达、水上飞机等必需提前研究,而本土粮食储备也得提前准备好。
幸好奥匈帝国的粮食供应问题,比其他三国相对来讲好的多。只要匈牙利大平原不遇到大灾年,粮食自给自足问题不大。
但也不能大意,谁知道到时那些不怕死的大贵族、大地主、资本家们,会干出点什么事呢?各种各样的囤积居奇那是肯定的啊。
所以保险起见,粮食储备还是得储存个两三年的。反正又不怕坏掉,大不了自个酿酒、养猪就是了。
至于提高农业产量的什么堆肥、沤肥技术还得大力推广;鸟粪、各种化肥的使用也得加大推广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单位粮食、蔬菜等的产量。
还有石油的战略储存,奥匈帝国虽也有油田,但都是中小油田,产出量还是有限,根本不能满足自用需求。
虽然守着欧洲产油大国罗马尼亚,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加上两国关系实在一般,罗马尼亚反而跟德国关系密切,民间更是与俄国关系较好。
熟知历史的张祥知道,罗马尼亚政府也是个不安分、不靠谱的主,不能指望。罗马尼亚的油田该投入投入,发展好了对于奥匈帝国怎么都是好事,不听话,出动一个军团就能快速将油田收归控制。
最后就是炸药的原材料,现在这个年代可没有廉价的化工合成炸药一说,主要还得从南美智利等国进口天然硝石等原材料,所以得提前布局,扫便宜货。
这样算下来,本土的战略储备物资那需要的就真的太多了,没个十年八年的别想准备充裕,当然除了粮食、部分炸药的原材料,其他的海外州都能廉价、缓慢提供。
话说回来,按现在的国际架势,大家没个几年的准备,大国之间也不敢轻易开打的,张祥只希望俄国这次坚持的时间能长点,多激发激发美国的军事潜能,否则英国政府不会始终给予高度重视的。
至于海外州就好多了,只需要多储存些粮油、大型机器、车床,面对周围邻国那是根本不虚。到时,反而是法国政府得提心吊胆,希望刚果军队别去进攻他的殖民地。
所以海外州的军工适当缓慢加强则可。比如最起码得有3-5处秘密的大型潜艇基地吧,既可满足作战的需要,也可运输一些本土急需的物资,如橡胶和铜。
需要整备一个中型的战舰停泊维修点吧,能保证两艘大型战舰的维修和更换炮管等工作。岸防观察点和重炮部队也得有啊,不能傻乎乎的被人家揍了后再弄啊。
一个中型的特种炼钢厂得有吧,好满足战时枪械加工、高标准机械配件加工、弹药生产。同时张祥也需要一个地方,战时将他设计的部分枪械、喀秋莎火箭发射架试生产出来,加强奥匈帝国的军工实力。
利比亚的一些隐蔽基地也得建设,跟海外州需要的防御措施差不多,只是潜艇更多的是运输一些高品质油料,和为刚果的潜艇运输提供后勤保障。
橡胶种植园的规模还得大幅度扩大,让更多的当地百姓跟着获益,回去得召集各个市长、区长谋划一番,其他中立地区和国家跟着粘粘光,也不是不行吗?银行方面也得给予帮扶。
特色养殖业、经济作物种植业的规模也得扩大,必需要有大量丰富的食品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吗?不能光指望南美各地的运输,万一美国玩狠的,那就抓虾了,得提前做好防范啊。
与大清帝国合作的西北棉花种植基地,也得再好好扩大一番了啊,整个欧洲都缺少棉花,除了英国有印度,奥匈帝国有大清西北的合作基地和海外州刚果,不需要考虑进口。
其他国家都不得不买美国的高价棉花,这玩意可是牵涉到广大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问题。
幸好下面人控制的一个法国黑社会,往美国走私了不少好东西(主要是美金、药品),这些年赚翻了,抽出些资金投入这些项目应该没问题。
实在不行,干脆就灭口不玩了,毕竟非常非常影响本人声誉不是,影响太坏了。张祥不由的惆怅起来,最终下定决心,抛弃掉自己的那些辛勤法国员工。
……………
他不知道,他这个决定多么及时啊,美国警察早就注意到这个走私集团了,费了天大的劲,打入眼线进去,眼看就能知道背后的主谋了,然后准备收网,人赃并获,结果人一下全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把美国警方办案人员郁闷的够呛,还以为是有政府高层、或警方内部高官参与,怕走漏消息提前灭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