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权衡各方势力,无非这个有出头之势打压这个,那个有颓势又来那个一把,最忌讳的,就是各方权势失衡。因为一旦失衡,就有可能出现权臣只首遮的可能。
因王家逐渐势大,皇上这些年来一直刻意培养自己的一批亲信,而这批亲信当是无世纪背景的干净身份。本来这些人之中,他最中意看好的就是易晴空。他是亲自看过他的文章的,除了明经意外,其余者皆是当中佼佼者。无论是政轮,农商论皆有独到之处处,十分亮眼。
他也承认易晴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本来也打算让她入翰林,培养成自己的心腹重臣的。可看到超过一半的人都有打压她的势头,又觉得放在身边也不见得就是最好的办法,而且她志在地方。
他转念一想,地方做实事,苦是苦了些,却也是最容易出政绩。只有能出政绩,升迁也相对较快。
皇上清了清嗓子,心里拿点主意,便道:
“右相这提议深得朕心,不过朕道有意加些筹码。
这次朕就封易卿为南巡特使,若做好此事,直接升任广丰知县。待秋收时,若能改善灾区百姓生活,坐出实政,那朕一次性破格提拔卿为广陵郡刺史。反之,若卿一事无成,便只能入翰林,作为惩罚,卿将永不得升迁。
不知道,易卿可敢接下这样一份军令状”
皇上此番提议,比之王兆临之意而言,好处多,能破格升迁。可难度跟大,而且惩罚狠绝。要知道,永不升迁,就等于仕途之路走到了尽头。而且,皇上所的任务,在群臣眼中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在皇上提议完后,本来意晴空该是一口答应的事,可她却是假一脸纠结为难得样子。当着这么多饶面,如果不接自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耸蛋笑柄。可若接了,这辈子的仕途之路也算走到了尽头。
“臣易晚照,接旨。”
易晴空表现的十分不情愿的接了圣意,群臣无一不摇头叹息,果真是年少轻狂,真是可惜了。
皇上见她真有胆量接下这样的圣旨,有些意外,却也觉的欣慰,好歹,也还是个有志气的好孩子。
顾书辞看了她一下,知道她是做足了准备的,可他还是不免有些当心,一年的时间去改变一个县的人民生活,而且还是个旱了两年的地方,就是准备在怎么足,也不可能完成那样的任务。
而王岭然与顾书辞的表情恰恰相反,他看了看易晴空,阴郁的脸上尽是笑意。笑得阴冷,眼里尽是狠辣之色。
易晴空看了王岭然一眼,嘲讽的神色异常明显。她心里暗道:你以为这样就能整死老娘吗?老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你反应过来时,老娘便不在是你想捏就捏的软柿子了。
最终,顾书辞被亲封为今年新科状元,而王岭然位居榜眼。始终差一名,千年老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