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着歌儿走在窄窄的村道上,转过墙角,一个人影骤然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这人影正是那与牛为伴的小阿公,此时的他戴着一顶草帽,穿着一套灰色布衣,佝偻着身子,背着一把竹椅慢慢地在湿滑的鹅卵石小道上走着。
细雨打在了他的身上,浸湿了他单薄的衣衫,还有一些凝在他背后的竹椅上,汇成道道水渍流下,最终流到了他的背上。
对此小阿公却似没有感觉,只是背着椅子坚定地往前走着。
“小阿公。”杨安见此赶紧走上前去,来到他的身边大声说道,“你背着把椅子干嘛去啊?”
“啊——?是安哥儿啊。”小阿公好一会才反应过来,他苍老的面容上绽放出一个灿烂的笑容来,就似一朵秋末的盛开的菊花,“今天晚上庙里放电影,我去放椅子呢。”
原来是这样!杨安的眼中闪过了然之色。
这放电影在村里可称得上是一件大事,一年都放不了几回,一般只有在重大节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看上一场。或者是有钱人家里有什么大的喜事了,也会花钱请电影放映队来村里一趟,算是举村同乐。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对放电影都是非常期待。每次电影队来村里的时候,整个村庄就跟过年一样热闹。
电影一般都是晚上放,而人们往往一大早就会急匆匆地搬着椅子、板凳来占位置。
如果是在关帝庙前的沙场上放映,那么从那天早上开始,一排排的长凳、矮凳、竹椅甚至于其它乱七八糟的,只要能坐的东西就会逐渐出现在沙场上,将那偌大的地方全给摆满了。不过最前方和最中间的位置村民们都会主动空出来,那是给电影幕布和播放机留的位置。
如果是在关帝庙里放,里面也同样会摆满椅子凳子。但是因为庙里空间有限,放不了那么多,所以放映的时候,庙里能容身的地方都会站满人,不管多么偏的角落,哪怕只能看到半片幕布的地方都有人抢着去,更有甚者抱着柱子看,趴在关帝爷的身上看。
实在找不到位置了,就跑到幕布后面,即便是反着看,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不仅仅是本村人看,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涌到村里来,姑娘小伙,老人孩子,走的走,跑的跑,抗凳的抗登,搬椅的搬椅,在电影开始前像搬家的蚂蚁似的,沿着一条条村与村之间的泥路密密麻麻地涌进来。等到电影散场后,又沿着原路散去,这一路上也是热闹非凡,黑暗中手电筒的光芒能连接成一条长龙,把各个村庄都串联起来,而那欢声笑语更是少不了,能响彻一路。而即便要走那么多的路,即便要背凳抗椅抱孩子,他们也依然乐在其中,丝毫不会感到疲惫。
除了来看电影的人外,这样的晚上还会有许多精明的小贩跑到村里来做生意。卖瓜子的、卖水果的、卖糖葫芦的......在沙场旁边一溜排开,那场面,堪比集市。而这里也往往是整个夜晚最热闹的地方,无数人在这里涌进又涌出,尤其是孩子,进进出出,进进出出,搞不好一个晚上就把一整年的压岁钱给花光了。
在这个娱乐业匮乏的年代里,一场电影就是这十里八乡的一次盛会,对所有人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也因此,小阿公才会冒雨背着他的竹椅去庙里占位置。
即便眼睛花了,即便耳朵不灵了,但那种藏在心里的对电影的喜爱和执着还是让他毫不犹豫地去了。哪怕看不了,哪怕听不了,只要能坐在那块幕布前,只要眼前耳中有一点朦胧,他的心就满足了。